河西走廊是中國內地通往新疆的要道。東起烏鞘嶺,西至古玉門關,南北介於南山(祁連山和阿爾金山)和北山(馬鬃山、合黎山和龍首山)間,長約900千米,寬數千米至近百千米,為西北-東南走向的狹長平地,形如走廊,稱甘肅走廊。因位於黃河以西,又稱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歷代均為中國東部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漢唐以來,成為“絲綢之路”一部分。15世紀以後,漸次衰落。目前亦為溝通中國東部和新疆的干道,為西北邊防重地。
走廊地勢平坦,一般海拔1500米左右。沿河衝積平原形成武威、張掖、酒泉等大片綠洲。其余廣大地區以風力作用和干燥剝蝕作用為主,戈壁和沙漠廣泛分布,尤以嘉峪關以西戈壁面積廣大,綠洲面積更校
河西走廊氣候干燥、冷熱變化劇烈,風大沙多。自東而西年降水量漸少,干燥度漸大。如武威年降水量158.4毫米,敦煌36.8毫米。日照時數在多數地區為每年3000小時,西部的敦煌高達3336小時。年均溫5.8~9.3℃,但絕對最高溫可達42.8℃,絕對最低溫為-29。3℃,二者較差超過72.1℃。晝夜溫差平均15℃左右,一天可有四季。民勤年沙暴日50天以上,而安西8級以上大風的風日一年有80天,有“風庫”之稱。走廊風向多變。武威、民勤一帶以西北風為主;嘉峪關以西的玉門、安西、敦煌等地,以東北風和東風為主。
為防止風沙和干熱風侵襲,綠洲地區,采用鑽天楊、青楊、新疆楊、沙棗等,營造防風林帶,效果顯著。
河西走廊灌溉農業區歷史悠久,是甘肅省重要農業區之一。平地綠洲區主要種植春小麥、糜子、谷子、玉米及少量水稻、高粱、馬鈴薯。油料作物主要為胡麻。瓜類有西瓜和白蘭瓜,果樹以棗、梨、蘋果為主。山前地區以夏雜糧為主,主要種植青稞、黑麥、蠶豆、豌豆、馬鈴薯和油菜。河西畜牧業發達,如山丹馬營灘自古即為著名軍馬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