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早期鳥類進化出羽毛並非為了飛行

生物

導讀 史前鳥類雛形源自恐龍時代,羽毛的最初形成是為了使鳥類身體更加暖和,並不是適用於飛行 藝術家描繪加拿大亞伯達地區由似鳥龍的羽毛 騰訊科學訊(悠悠/編譯)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目前,最新一項研究顯示,羽毛的最初進化形成是為了讓鳥類保暖,而不是用於飛行。 研究人員發現史前恐龍(之後進化成為鳥類)的羽毛是以多層結構排列,起到保溫作用。這項研究 ...

史前鳥類雛形源自恐龍時代,羽毛的最初形成是為了使鳥類身體更加暖和,並不是適用於飛行

藝術家描繪加拿大亞伯達地區由似鳥龍的羽毛

騰訊科學訊(悠悠/編譯)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目前,最新一項研究顯示,羽毛的最初進化形成是為了讓鳥類保暖,而不是用於飛行。

研究人員發現史前恐龍(之後進化成為鳥類)的羽毛是以多層結構排列,起到保溫作用。這項研究工作是由英國布裡斯托爾大學、美國耶魯大學和加拿大卡爾加裡大學的科學家共同合作完成的,他們發現史前鳥類具有非常原始的翅膀,經過數百萬年之後才開始進化形成具有炫耀和偽裝特征的羽毛,最終進化具有飛行能力。

而不是柔軟、空氣動力學結構的羽毛,史前鳥類長著硬板的羽毛層作為簡單的翼型結構,僅能實現有限的滑翔飛行。但是經過數百萬年的自然進化選擇,逐漸進化形成高效的羽毛翅膀,能夠快速改變翼展幅度和外型。

布裡斯托爾大學的雅克布-溫瑟爾博士稱,這項研究展示了鳥類進化以及羽毛如何形成復雜的結構,目前我們發現最早的羽毛結構是用於絕緣保溫。在之後的進化過程中,出現了用於炫耀的更復雜葉片或絨狀羽毛。這些用於炫耀的羽毛可實現空中飛行,這一時期在鳥類進化歷程中非常短暫,之後便進化形成拍打翅膀的飛行能力。

這項最新研究不僅揭示了鳥類如何進化形成飛行能力,而且更加具體地闡述了現今的羽毛結構的進化,這是自然界最令人驚奇的特殊結構。目前,該研究報告發表在《當代生物學》期刊上,研究中著重分析了兩種不同的史前物種——赫氏近鳥龍(恐龍物種)和始祖鳥(1.55億年前的侏羅紀鳥類),這兩支物種都兼具恐龍和鳥類的特征,便於科學家調查分析它們的羽毛。

他們發現以上兩個史前物種的翅膀與現代鳥類差異很大,是由較長的層狀羽毛構成。由於細長的羽軸,這些羽毛相對柔軟,層狀羽毛可形成一個結實的翼面,可作為翅膀進化的早期飛行實驗。

但是這項研究發現史前鳥類的羽毛較硬板,無法分離,可能適用於它們高速滑翔或者拍打翅膀。同時,該研究還發現自然進化形成的這種基礎翅膀羽毛結構存在了1.3億年。

羽毛在氣體動力學和飛行力學中的作用變得更加明顯,鳥類逐漸進化形成的翅膀包含著一層較長、非對稱性飛行羽毛,頂端覆蓋著一層較短的羽毛。這意味著鳥類翅膀羽毛具有靈活性,可以提升飛行高度,控制飛行方向,甚至在空中盤旋。

美國耶魯大學的尼古拉斯-隆裡奇博士強調稱,通過細致研究化石標本,目前我們能夠解釋翅膀是如何進化形成的。目前能夠清晰地證明早期鳥類長著較為原始的羽毛結構,是典型的恐龍至鳥類的過渡體。翅膀的進化歷史是從近鳥龍過渡至始祖鳥,再進化至鳥類。


精選文章: 生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