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摔壞後的iPhone屏幕傷痕累累,鮑哲楠教授研究團隊發明的人造皮膚有望解決這一問題

人造皮膚受損後,30分鐘內恢復如初
據英國《每日郵報》11月12日報道,斯坦福大學一個研究團隊近日發明了一種特殊材質的人造皮膚,可感受微小壓力,完成自我修復,並實現導電功能。該發明有望為智能手機屏幕帶來巨大變革。
該團隊的主要研究員鮑哲楠(音譯)教授介紹,合成皮膚在過去十年裡取得了重大進展,但即便是最有效的自我修復材料也存在重大缺陷。一些無法在室溫下使用,一些只能完成一次修復。更糟糕的是,能夠實現自我修復的材料都不是很好的導體。也就是說,這類合成皮膚無法進軍電子產品領域。
而鮑教授研究團隊通過把擁有自愈能力的塑料聚合物和具備導電性能的金屬相結合,成功地解決了這一難題。“鮑式人造皮膚”以碳納米管替換了無機材料制成的電極,不僅保存了原有的導電功能,更具備兩倍拉伸性和透明度。
研究人員實驗發現,該人造皮膚在受損後的幾秒內,其強度和導電性就恢復到原來的75%。30分鐘過後,它幾乎恢復如初。
據悉,該項研究是在鮑哲楠教授2010年9月和2011年2月兩項人造皮膚技術基礎上的進一步完善。該人造皮膚的持續發展有望在假肢、機器人、手機和計算的觸摸式顯示屏、汽車安全和醫療器械等諸多領域獲得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