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門源:金色花海的蒼涼往事

景點

導讀 克圖三角古城東西兩面都是懸崖,只有西北門是一座甕城。三角城三角相犄,若三面受敵,可以各擋一面;若一方受敵,兩方可作支援,呼應靈便,既省兵、又利於防守。 浩門河水迤邐而下,帶來“一河貫四海,兩岸野花香”的自然美景。這裡的“四海”,是指雲海、花海、草海、林海。因為牧草豐美,皇城草原還養育出了被稱為“龍駒”的浩門馬、被譽為“白牡丹”的白 ...

克圖三角古城東西兩面都是懸崖,只有西北門是一座甕城。三角城三角相犄,若三面受敵,可以各擋一面;若一方受敵,兩方可作支援,呼應靈便,既省兵、又利於防守。

浩門河水迤邐而下,帶來“一河貫四海,兩岸野花香”的自然美景。這裡的“四海”,是指雲海、花海、草海、林海。因為牧草豐美,皇城草原還養育出了被稱為“龍駒”的浩門馬、被譽為“白牡丹”的白犛牛。

夕陽下,金色門源

在浩門河兩岸的回族村莊中,流傳著一種小巧玲瓏的原生態樂器——口弦。口弦高手不僅能隨意吹出動聽的民歌,還能模仿蜂鳴、鳥語、水流聲……

似乎大多數人對門源的印像,都只是一片金色的花海。因為擁有高原上60萬畝壯觀的油菜花田,“金門源”受到無數攝影師、旅行者的熱捧。

事實上,這片總面積不足7000平方公裡的土地,除了濃郁的花香,還有許多歷史傳奇和民俗風情。在門源境內,屹立著數量龐大的古城遺址,從秦時的羌人故地,到鮮卑、黨項、蒙古、撒拉等各民族與中原的融合,都在這裡留下了印記;發源於祁連山東段的浩門河迤邐而下,帶來動人的“四海”美景;被譽為“金牧潮的皇城草原養育出“日行千裡”的“龍駒”浩門馬;蒼涼的西北樂曲,被回回人演繹得百轉柔腸……

甘青咽喉要道

浸染鮮血與花香的門源古城

門源位於青海省東北部,距省會西寧150公裡,這塊凹陷於祁連山脈與達阪山之間的盆地,在歷史上因為北接河西走廊,南通河湟谷地的重要地理位置,成為各路兵家的必爭之地。

戰爭的頻繁,使得門源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染著征伐者的鮮血,也因此留下了一座座古城遺址:永安古城、完卓口古城(仁多泉城)、黑石頭古城、黃田台古城、初馬垣古城、老虎溝口古城……其中,史稱“古骨龍城”的克圖古城因為險要的地勢最受矚目。

青山

克圖古城的東西兩面都是懸崖,只有西北門是一座甕城。城垣依照地形呈三角形,又被稱為“克圖三角古城”。三角相犄,若三面受敵,可以各擋一面;若一方受敵,兩方可作支援,呼應靈便,既省兵、又利於防守。

據史書記載,宋朝軍隊在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進入河湟谷地,克圖古城隨即納入宋的管轄範圍。次年,西夏攻占門源,將此城據為所有。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宋朝戰將劉法率兵再次收復此地,並大量屯兵駐守,最多時達到了3萬人。宋朝因此賜名“震威城”,以示對西夏的威懾,而劉法將軍留在古城的軍隊也被更名為“震威軍”。

隨後幾年,西夏軍屢次兵犯克圖古城,甚至斬殺了據守古城的將領李明、孟津。宋朝監軍童貫暴怒,公元1119年,童貫強令劉法出兵攻打西夏朔方(今寧夏靈武西南),劉法認為時機並不成熟,不該發動此戰,童貫質問劉法:“將軍在京時,曾親自領命,聲稱出兵必定成功,而今為何如此推諉?”劉法只得率兵兩萬與西夏軍對抗,結果遭到猛烈反擊,全線潰敗。是夜,劉法在撤回克圖古城途中不慎失足跌到崖下,最後竟被敵軍中的一個士兵斬首邀功。而守克圖古城的軍隊,得知劉法的犧牲,悲憤交加,更是死守古城,以至於西夏軍久攻不破,放火燒城……現在的城牆遺址上,依然可以看到當年焚燒的痕跡。

門源,曾經的古城

其實在這片土地上,命運多舛的還不止克圖古城,就連被雍正帝欽點“永保安寧”之意的永安古城,也難逃戰亂的襲擾。永安古城始建於1725年,在門源縣城浩門鎮西南方向50公裡處。古城南北438米,東西353米,城牆高7.3米,厚6.7米,設有城樓2座,腰樓2座,炮台8座。城牆均為黃土夯築而成,規模浩大,建築者正是清雍正年間著名的撫遠大將軍年羹堯。

1723年,蒙古族首領羅蔔藏丹津在青海起兵反清,朝廷派年羹堯前往平亂。隨後他在甘肅、青海通道的咽喉之處構築了永安城,駐扎軍士日夜守護著這個甘青門戶。200多年來,這裡一度商賈雲集,熱鬧非凡。

直到1929年3月,人稱“尕司令”的軍閥馬仲英攻河州(今甘肅臨夏)兵敗,倉皇逃至永安城,眼紅永安城的繁華富足,在城內大肆擄掠並血腥屠城,隨後逃去。經歷過這場浩劫,永安城基本廢棄,僥幸逃脫的永安居民,一部分遷往甘肅民樂,一部分流落到門源縣城附近……一座名城就此敗落。


精選文章: 景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