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貓讓癮君子變身暢銷作家 作品將被改編電影

人文地理

導讀 英國倫敦街頭一只流浪貓數年前跟著流浪青年詹姆斯·鮑恩在街頭表演節目,吸引越來越多“粉絲”。如今,貓咪“鮑勃”成為明星,在社交網絡上吸引數萬“粉絲”。“鮑勃”也改變了鮑恩的人生道路,讓他從一名癮君子變得有擔當、有理想。 鮑恩在《一只名為鮑勃的流浪貓》一書中講述他與“鮑勃”的故事。書籍大賣,還被美國好萊塢制片商看中,將搬上大銀幕。 出 ...

英國倫敦街頭一只流浪貓數年前跟著流浪青年詹姆斯·鮑恩在街頭表演節目,吸引越來越多“粉絲”。如今,貓咪“鮑勃”成為明星,在社交網絡上吸引數萬“粉絲”。“鮑勃”也改變了鮑恩的人生道路,讓他從一名癮君子變得有擔當、有理想。

鮑恩在《一只名為鮑勃的流浪貓》一書中講述他與“鮑勃”的故事。書籍大賣,還被美國好萊塢制片商看中,將搬上大銀幕。

出書被譯18種語言

一個陽光明媚的中午,倫敦西區卡文特花園一角,一群人圍著鮑恩和“鮑勃”。鮑恩自彈自唱,“鮑勃”戴著一條色彩鮮艷的圍巾,站在一旁,滿臉愜意。一曲唱畢,鮑恩朝“鮑勃”彎下腰,說道:“過來,‘鮑勃’,擊掌。”

“鮑勃”抖抖胡須,抬起一只前爪,擊向鮑恩伸出的手掌。人群中發出一陣喝彩。一名女士給“鮑勃”身前的帽子內放入20英鎊(約合人民幣200元)。

如今,“鮑勃”在“推特”上有1.2萬“粉絲”,有自己的“臉譜”網頁。它還有“粉絲”群——“流浪貓”,負責給它的社交網站網頁上傳圖片、更新文字等。

現年33歲的鮑恩在《一只名為鮑勃的流浪貓》一書中講述自己與“鮑勃”結緣、共同生活、合作街頭獻藝的故事,著重描述“鮑勃”如何幫助自己從一名癮君子變成積極向上、對生活充滿希望的青年。書籍上市後受到歡迎,銷量已經突破25萬,在英國非小說類書籍銷售榜中名列第一。這本書已被譯成18種語言。

為鮑勃治病曾花光積蓄

英國《每日郵報》4日援引鮑恩的話報道,他與“鮑勃”的緣分始於5年半前。那年3月一個陰沉的傍晚,鮑恩在自家福利住房的天井裡發現“鮑勃”,小家伙身體一側有個大傷口,“可能是被其他貓或狐狸襲擊所致”。

鮑恩四處打聽,沒聽說附近誰家丟失寵物貓,三天後只能收留“鮑勃”,給它清洗傷口,帶它去英國防止虐待動物協會注射抗生素,花費28英鎊。當時,鮑恩靠街頭賣藝為生,一天收入只有25英鎊,“那幾乎花光了我所有積蓄”。

事實上,鮑恩的日子不好過。他3歲時父母離異,後來跟隨母親前往澳大利亞,顛沛流離,生活拮據。母親再婚後,鮑恩回到倫敦,渴望實現搖滾明星夢。這條路並不好走,鮑恩在親戚和朋友家的沙發上混了一段時間後流落街頭,很快沾染上毒品,毒癮越來越重,數次幾乎因此喪命。

3年後,鮑恩分到福利住房的一居室公寓。遇見“鮑勃”時,他正在努力戒毒。

成名後堅持街頭表演

鮑恩起初不打算長期收養“鮑勃”,可是“鮑勃”堅持留下來,還喜歡跟著鮑恩去街頭工作。回憶第一次共同賣藝時的情景,鮑恩說,他邊彈邊唱,“鮑勃”就在一旁卷毯子玩,“不斷有人給硬幣”,收入是平時的三倍。很快,有人給“鮑勃”帶去食物、玩具和衣服。“鮑勃”逐漸出名,也讓鮑恩的生活重新起航。他因《一只名為鮑勃的流浪貓》獲得第一筆版稅3萬英鎊,用這些錢還清所有債務,給“鮑勃”購買醫療保險,還買了一張聖誕節期間前往澳大利亞的機票,准備看望母親。

“這一切都歸功於它,”鮑恩說,“我第一次覺得自己有一個家,它讓我決心把自己的生活變得舒適,讓它的生活更好。”

《一只名為鮑勃的流浪貓》還被好萊塢制片商看中。待到改編成電影,鮑恩的收入可能大增。屆時,他希望貸款買一套房子,為一些慈善機構工作。目前,鮑恩和“鮑勃”仍在街頭賣藝,不過一周只有兩次。“我仍然喜歡街頭表演,‘鮑勃’也是。我們會一直表演下去,我從不說自己是它的主人,我們是搭檔。” 黃敏(新華社供本報特稿)


精選文章: 人文地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