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利北部阿塔卡馬沙漠的亨伯斯通和附近的聖勞拉曾經是礦業重鎮,19世紀達到全盛,采礦帶來的收入讓兩座城鎮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像。然而,在不到100年時間裡,這兩座礦鎮便遭到遺棄,淪為鬼城。曾經繁榮的礦業重鎮最終走向沒落,居民遺棄的衣服、鞋子等財物隨著時間流逝腐爛,上面積滿塵土。

亨伯斯通建於1862年,一度是智利硝石礦(硝酸鈉)開采中心。硝石被稱之為“白色黃金”,用於生產炸藥和化肥,改變了美洲和歐洲農業生產的面貌。亨伯斯通一個被打開的棺木,內有死者的屍骨。這座老城位於地球上最干旱的沙漠——阿塔卡馬沙漠。

相比之下,伊基克北部118英裡(約合190公裡)的沿岸城市比薩古亞的命運更為悲慘,水資源被硝酸污染。比薩古亞曾經是一座繁忙的港口,用於運輸礦業公司開采的礦石。在硝石價格直線下降之後,這座城鎮在皮諾切特統治時期變成一個監獄,數百名政治犯被關押到這裡,忍受拷打和折磨。

自19世紀60年代以來,這種礦石的需求量保持了50多年的增長勢頭,智利北部也因此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硝石供應商。為了開采和處理硝石,當地建造了200家工廠。距亨伯斯通約1.6公裡的聖勞拉,建於1872年,在上世紀20年代達到鼎盛時,這裡共生活著450戶人家。1958年,當地的工廠關閉,小鎮也很快淪為鬼城。

亨伯斯通一個被遺棄的游泳池,池壁上畫有塗鴉,早已經破敗不堪。

亨伯斯通和聖勞拉都因為采礦走向繁榮,建造了大量工廠,將數以千計的人吸引到地球上最干旱的沙漠——阿塔卡馬沙漠。上世紀40年代,亨伯斯通的居民人數達到3700人。鎮上建有劇院,放映墨西哥影片和演出西班牙小歌劇,滿足居民的娛樂需求。現在,劇院已經淪為廢墟,紅色天鵝絨座椅早已經破敗不堪。

亨伯斯通的一個廢棄的火車頭。1970年,智利政府將亨伯斯通宣布為國家紀念碑,2005年進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由於多年的地震和故意破壞行為,這座紀念碑被列入世界瀕危遺產名單。聖勞拉於1958年關閉,隨著時間的流逝,機器和鐵軌早已經鏽跡斑斑,“白色黃金”帶來的黃金時代成為過去。

上世紀30年代,歐洲出現的合成硝酸鹽或多或少地讓硝石礦開采業走向沒落,亨伯斯通的產量下降到原來的10%,到了50年代,萎縮到只有原有的3%。

現在的亨伯斯通和聖勞拉早已經淪為鬼城,機器和用於將硝石礦運往海岸的鐵軌鏽跡斑斑,建築遭到遺棄,“白色黃金”帶來的黃金時代一去不復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