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白海豚一周內三現死亡
據新華社報道,9月25日,在澳門友誼圓形地海邊發現兩具中華白海豚屍體。這已是一周時間內發生的第三宗白海豚死亡事件。此前,9月20日、22日,在珠海海灘兩次發現白海豚屍體,一只為身長2米的成年白海豚,另一只專家估計年齡在6個月至1歲之間。
9月25日發現於澳門海灘的白海豚,體型較大的身長2.05米,重約150公斤,擱淺在海邊石灘上,腹部裂開,性別有待確定;而另一具體型較小的中華白海豚屍體重約5公斤,漂浮在附近海面,表皮覆蓋著一層胎兒血膜,估計是初生海豚。這兩只白海豚初步確定屬於活躍在澳門機場水域的珠海台山族群,根據傷情猜測,死因為船只螺旋槳導致。有關部門表示,會將成年海豚做成骨骼標本,幼體海豚則會做成浸制標本。
白海豚印像
僅存活802頭,比大熊貓還稀少
在毗鄰澳門的珠海市伶仃洋上,三條粉紅色的白海豚突然躍出水面,輕盈地劃出一條條優雅的曲線,陽光照射下,皮膚泛出迷人的光芒。不到一秒後,它們已潛入海中,不見蹤跡。
有著“海上大熊貓”之稱的中華白海豚,是中國僅存的國家一級保護鯨豚哺乳動物,它們不集成大群,常常3—5只在一起,或者單獨活動。白海豚性情活潑,在風和日麗的天氣,常在水面跳躍嬉戲,有時甚至將全身躍出水面近1米高。它們游泳的速度很快,有時可達每小時12海裡以上。主要以魚類為食,包括鯔科和石首魚科魚類的幼體,愛吃小黃鯛和小鯧魚等。
然而,目前中華白海豚這個“家族”正在走向衰落,甚至有瀕臨絕跡的危險。由於每三年才生一胎,中華白海豚繁殖率低、生存率低,同時生存環境的惡化嚴重威脅著它們。據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監測,截至2011年,存活的白海豚僅有802頭,比大熊貓還稀少。
智力相當於5歲兒童,回聲定位堪比雷達
白海豚一向以具有高智商聞名,它到底有多聰明呢?海豚一直是海洋世界的明星動物,據夏威夷大學研究者對海豚長達20年研究發現:海豚具有可媲美於猿類的學習能力,可以學習高難度的行為,海豚具有類似人類語言認知能力。
研究表明,中華白海豚具有相當於5歲幼童的智商,但它的眼睛較小,視力差,主要依靠頭部的回聲定位系統辨別物體的位置和方向,它的頭部呼吸孔和呼吸道中間有個超聲波發生器,發出超聲波,然後用耳接收反射回來的信號,即使在黑暗或混濁的海水裡也能很快地發現獵物在哪裡、物體的大小和形狀,它甚至能分辨出還在3000米以外的魚群是它喜愛的石首魚還是討厭的鳊魚。海豚這種特殊功能已被生命科學部門和軍事部門進行仿生學研究。
生存考驗
白海豚體內重金屬含量逐年上升
在中山大學珠海校區的白海豚標本陳列室,研究者們放置了歷年白海豚死亡擱淺後的100多頭屍體,白海豚的各類死狀可謂觸目驚心。有被高速行駛輪船的螺旋槳打傷致死的,還有的在漲潮時誤入漁民沿海設置的圍網,退潮後被圍網困住在淤泥中窒息而死。
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陳加林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從2003年以來,保護區對所有能處理到的白海豚的死亡案件,都會建檔並做死因分析。“從統計結果來看,目前導致白海豚死亡的原因,排在首位的是幼豚的高死亡率,占到38%;其次是珠江口的高速往來船舶,占18%到20%;第三是漁民的捕魚網,白海豚捕捉食物時,鑽進網裡就跑不出來,無法呼吸導致死亡,占19%到20%。剩下的還有其他原因,比如海洋垃圾或者生病等。”
中山大學海洋學院的吳玉萍教授通過對白海豚樣本的元素含量進行分析,發現各類重金屬含量正逐年上升。樣本體內硒元素濃度比前三年的數據多了2至7倍。由於硒元素在鯨豚體內主要參與汞的解毒作用,因此這提示珠江口的中華白海豚體內的汞積累在近些年很可能存在上升趨勢。專家表示,重金屬元素在體內囤積,不會造成人和生物直接死亡,但這個日積月累的過程,會造成健康狀況和生理指標下降。
毒素囤積導致幼豚死亡率高
據媒體報道,每年在香港發現的海豚屍體中,起碼有一半是初生的嬰兒海豚,解剖後發現它們胃中只有母乳,並且沒有致命的傷痕。
據稱,有機氯化物如已禁用的農藥DDT和電子工業常用化學品PCB等有毒物質會於食物鏈中積累,在食物鏈頂層的生物如海豚等會囤積最大量及最高濃度的毒素,這些毒素主要儲藏在脂肪組織內。海豚乳液含40%脂肪,會蘊藏大量毒素,第一胎的小海豚因為哺乳而吸收了媽媽體內積聚了共10年的毒素,由於免疫系統還在發育階段,抵抗力弱,小海豚便成了海中毒素的最大受害者。據了解,海豚媽媽體內的毒素經乳液轉移給她的第一胎嬰兒後,她若再生第二和第三胎,這些的下一代生存機會會大得多。
沿海工程對其生活環境產生影響
針對9月25日的中華白海豚死亡事件,澳門生態學會會長何偉添表示,發現中華白海豚屍體的海邊正是污水廠的排水口,而港珠澳大橋及新城填海等工程會對生物及海洋棲息地造成一定影響。
2009年底開工建設的港珠澳大橋作為連接粵港澳三地的大型工程,其建設進度和施工情況廣受關注。這座聯通港珠澳的大橋將穿過白海豚保護區,對白海豚的生存構成了新的挑戰。有評估報告表示,由於工程需興建近500個橋墩,還需填海興建人工島及海底隧道,將會令白海豚失去一些重要的棲息地。施工設備產生的噪音和頻密的往來船只機械噪音均會影響白海豚的覓食和活動。此外,施工期船舶的油污和碰撞、棲息地的破碎、對低棲生物的破壞等同樣不容忽視。
針對港珠澳大橋建設對白海豚到底有沒有影響的問題,陳加林說:“如果我說沒有影響,沒有人會相信,影響是肯定有的。但到目前為止,我們沒有發現港珠澳大橋施工帶來的影響,造成白海豚死亡的直接證據。”
珠海海事局局長李忠華對大橋建成後白海豚的影響持積極態度,“建設期間對白海豚的影響當然會有,但是大橋建好後,跨珠江口的高速船舶肯定減少,碰撞事件、排放的垃圾也會減少,對於白海豚的生存會有幫助。”
保護現狀
保護白海豚就要保護整個海洋生態系統
如今國際上對鯨豚的研究,尤其是對白海豚的研究還屬於起步階段。據報道,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對白海豚做個體識別研究,也不過是從2011年才開始,距今只有一年半。
“相比起陸地生態系統,海洋受到的威脅可能更嚴重。”中國科學院武漢水生生物研究所教授王丁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中華白海豚處於整個海洋食物鏈的頂端,它的生存情況代表著整個海洋生態系統的狀態。保護白海豚,不是要保護單個海洋物種,而是保護整個生態系統。
今年年初,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與中山大學攜手合作,成立我國最大的中華白海豚基因數據庫,以了解不同白海豚種群間的關系,協助區內政府制定長遠保育方案。基因數據庫位於中山大學內,占地1200平方米,是目前我國存有最多基因樣本、且覆蓋率最全面的中華白海豚基因數據庫,共存有120多個擱淺白海豚的內髒、皮膚、牙齒等樣本,涵蓋了大部分的白海豚熱點水域。基因數據庫的建立,為評估基建工程的影響提供科學依據,以制定中華白海豚保護策略。
有報道稱,由於保護和修復白海豚生態環境方面的努力,我國東南沿海一帶的白海豚數量出現了恢復性增長態勢。(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