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會說話 但每個登山者心裡都不沉默

戶外

導讀 主角出場 登山對於鄭歡雪來說,既是最好的放松,也是額外的挑戰。 鄭歡雪,1967年出生,早年畢業於江西財經大學,1997年來到廣東發展,從事金融投資行業。生活無憂的他,2004年在友人的介紹下投入到戶外運動當中,從徒步穿越到攀登雪山,他正一步步地朝自己的目標邁進。平日裡,他的工作緊張而又繁忙,登山對於他來說,既是最好的放松,也是額外的挑戰。 今時 ...

主角出場

登山對於鄭歡雪來說,既是最好的放松,也是額外的挑戰。

鄭歡雪,1967年出生,早年畢業於江西財經大學,1997年來到廣東發展,從事金融投資行業。生活無憂的他,2004年在友人的介紹下投入到戶外運動當中,從徒步穿越到攀登雪山,他正一步步地朝自己的目標邁進。平日裡,他的工作緊張而又繁忙,登山對於他來說,既是最好的放松,也是額外的挑戰。

今時今日,翻山越嶺不再是苦行僧的專利,倒成了不少都市人借此運動認識自己,領悟生活的方式。“金融才勘鄭歡雪,平日裡工作繁忙,但每隔一段時間便會整理行裝,走進大山深處。從徒步穿越到攀登雪山。他說,“山是不會消失不見的,但是登山的人所能得到的人生感悟卻各有不同。”

采訪鄭歡雪是在他的辦公室,珠江新城某寫字樓的23樓。辦公室擺設簡單,窗簾都被高高束起,陽光灑滿每個角落。他招呼我們坐下喝茶,自己卻喝一杯從西藏帶來的草藥茶,據說可以治療那困擾了他很久的痛風症狀,“老毛病了,每次出發前最擔心的就是這個問題。”

足跡

在“茶馬古道”手杖救了自己一命

鄭歡雪認為,戶外徒步很重要的一點是融入感。

鄭歡雪雖然自稱為業余戶外運動愛好者,但是熟識他的朋友們可不這麼認為,2009年他曾經獨自上路,歷時十九天,穿越了自古以來以神秘且艱苦而著稱的“茶馬古道”,一時間在圈裡被傳為美談。

到達中甸後的第二天,休整完畢的鄭歡雪便踏上了穿越之旅,同行的除了在當地聘請的向導外,別無他人,沿途走茶馬,鄭歡雪遇到許多讓他難以忘懷的人和事。沿途雖然有向導牽的兩匹代步用的馬,但是由於當年雪下得遲,有的路段馬兒走不了,經常的情況是,在齊膝深的雪地裡,兩人兩馬深一步淺一步地艱難前行。

在旅程中,鄭歡雪也遇上了驚險一幕,“當時已經是在下撤的途中了,上山容易下山難,由於體力不支,加之高山缺氧反應影響了判斷力,下山的時候突然腳下一滑,就開始往下翻,在下滑過程中我本能地將手杖插入土中降速,下滑了將近十多米才止住,堅固的手杖也已經斷為兩截。”鄭歡雪提起那一次經歷依然心有余悸。

鄭歡雪認為,戶外徒步,很重要的一點是融入感,既然選擇了這種艱苦如修行一般的旅行方式,那衣食住行肯定是不能有過多的要求,走在哪裡,就過哪裡的生活。“有一次我們到藏民家休息,他請我們喝酥油茶,只見那個杯子上爬滿了蒼蠅,但是他把茶遞給我時,我非常愉快地一飲而盡,因為那就是他們的生活,也是我行走到這裡來的動力。”談話間,隨遇而安和堅強個性在鄭歡雪身上展露無遺。

第一次登雪山即將登頂卻毅然放棄

經歷了艱苦的“千裡走單騎”,2011年鄭歡雪在好友的鼓勵下,走進了攀登雪山的世界。這次他把目標鎖定為海拔5527米的四川阿壩州理縣上孟鄉雪隆包峰。對於他來說,第一次,更多的是學習觀摩的過程。他第一次接觸了登山專業工具冰鎬、主鎖、散鎖、8字鎖、菊繩、腰帶、上升器,也第一次知道登山是一項需要群體合作的運動。面對自己是隊中年紀最大、體重最重的事實,他向其他隊員表明了這次登山目標是“超越自我、不拖登山隊後腿”。

登山的第四天,在經歷了數個小時的艱苦攀登之後,還要攀爬一整個“Z”字形的大雪坡才能到達C 2營地。鄭歡雪的嘴唇開始因高原反應逐漸變紫,這時保溫水壺裡的水被喝空了,體力到達了極限。不走運的是,背包的背負系統又在此時出現問題,一邊的背帶斷了,只能臨時打結處理,但這還是導致背包左右搖晃,使得他更加吃力了。雖然向導要求每個隊員都要踩著前面隊友的腳印往上走,但這時由於距離拉得較遠,前面的深腳印由於被落下的雪逐漸蓋住,也變得混濁不清,鄭歡雪只好自己“摸索前進”。雪地中有不少冰縫隙,表面是雪,但其實只是薄薄的一層,一不留神踩空就會滑落下去。有兩次,鄭歡雪都是這樣踩空了,滑下了冰縫隙,這兩次他都果斷地用冰鎬定住身體,才不至於墜入萬丈深淵。離C2營地還有500多米時,他已是十來步就要休息一次。

歷經8個小時的攀登,鄭歡雪終於在當天下午5點左右到達海拔4900多米的C 2營地,離登頂還有垂直海拔500米,一切工作圍繞第二天早上的衝頂准備著。他也在准備次日的衝頂背包,但心中開始在考慮嚴重透支的體力能否保證後面的行程,因為衝頂後立馬要下撤到4100米的B C大本營,對體力是一種巨大考驗。登山向導在評估了他的身體狀況後,非常果斷地阻止了他,他也欣然同意。“由於沒有盲目堅持,我的體力才得以支持我完成下撤,可以說,這次登山我最大的收獲就是學會了‘放棄也是一種堅持’這個道理。如果盲目繼續,拖累的是整個團隊。”他的言語中絲毫沒有遺憾,而是透著一股滿足。

登上第一座屬於自己的雪山

今年七月,經歷了一年的體力儲備,鄭歡雪再此踏上了征程,這一次,他要征服的是海拔6168米、位於川藏線北端四川德格縣境內的雀兒山。

雀兒山以冰溝裂縫眾多而聞名,它們的存在也使得雀兒山擁有著獨特的美麗景觀,但是觀賞美景付出的代價也非常大,冰裂縫不斷讓鄭歡雪一行繞行跳躍,高海拔上的跳躍打亂了他們的呼吸節奏,呼吸不勻也使得行進過程變得緩慢。

在眼看就要到達C 2營地時,緊急狀況發生了,隊友“二大爺”掉進冰裂縫裡,“二大爺為了尋找更好的攝影角度,在偏離路線二步左右的地方踩空,陷入冰溝,向導洛桑急忙下撤,費勁九牛二虎之力才拉出二大爺,不想卻發現自己也懸在深達三十多米的冰裂縫上,幸好大家及時合力相救,才沒有造成傷亡。”此後,歷經兩天的艱苦攀登,在攀上了一個接近90°的冰壁之後,經歷了去年登頂雪隆包雪山失敗以後,時隔一年,鄭歡雪終於登上了第一座屬於自己的雪山———雀兒山。

登山回來後,鄭歡雪把登山的感悟寫成日志,連同圖片和視頻一起存在自己的手機裡,工作的間隙乃至朋友相聚、與客戶洽談時都會拿出來回味或者分享。他說,登山給予他的,是一種取舍有道、能進能退的精神,這種啟發對於他的工作很有幫助。

鄭歡雪喜愛戶外運動源於他對自然的熱愛。

後記

放棄也是一種堅持

鄭歡雪說自己的故事其實並不精彩,自己喜愛戶外運動源自於對自然的熱愛,但是旅途畢竟是現實的旅途,驚險刺激的故事並不會如小說、電影那般的跌宕起伏,但是登山給予他的,卻是無與倫比的美妙。“放棄也是一種堅持”,這句話如今鄭歡雪經常掛在嘴邊。但是過去他不懂這個道理。大學畢業後,鄭歡雪憑借著所學的會計專業以及過硬的業務本領,曾長時間在大型央企任職,那時的他年輕氣盛,工作上敢闖敢衝,也取得了非常不錯的工作成績,但是卻因此忽略了很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回想那段日子,他說:“那時衝勁很足,工作也非常地賣力,但是卻不懂得取舍。接觸了登山運動以後,懂得了在生活中要‘以退為進’的道理。如今我的生活已經擺脫了那種狀態,懂得除了事業以外還有更多值得我珍惜的東西,包括家庭和親情。女兒雖然遠在英國留學,但是和我的關系比以前更融洽了。”


精選文章: 戶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