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澳Ⅰ號出水的青花瓷有米芾拜石的圖案。

“南澳Ⅰ號”出水瓷器異常精美

“南澳Ⅰ號”文物發掘工作已全面結束。 黃學佳攝

此次發掘“南澳Ⅰ號”使用了巨大的鋼鐵探方,創新了考古技術。
20日,備受矚目的“南澳Ⅰ號”第三次水下考古發掘畫上句號,這也意味著考古工作者對“南澳Ⅰ號”上的文物提取工作全面結束。在歷時3年多的發掘工作裡,考古工作者在這艘明萬歷年間的沉船上,發掘出船艙25個,是目前發現船艙最多的一艘古船。
與“南海Ⅰ號”采取的整體打撈方法不同,“南澳Ⅰ號”采取原址考古發掘的方式。自2009年正式展開考古發掘以來,考古工作者從古船上發掘出近3萬件文物,遠遠超過之前華光礁一號和碗礁一號,為迄今國內水下考古發掘文物最多的一次。除了瓷器外,船上還出水了大量的陶器、鐵騎、銅器等珍貴文物,堪稱研究中國古代遠洋貿易史一個極為豐富的寶藏。
有研究者認為,“鄭和七下西洋,五經南澳”,從而提出,“南澳Ⅰ號”古船出水後,將找到研究明代的鄭和船隊的“金鑰匙”。然而目前,隨著“南澳Ⅰ號”文物提取結束,考古工作者用巨大鋼鐵外罩將古船在水下封存,避免被盜襲。隨著“南澳Ⅰ號”考古階段性的結束,文物已經基本提取完畢,圍繞古船的諸多謎團和猜想也逐漸浮出水面。就此,南方日報記者專訪了“南澳Ⅰ號”考古領隊崔勇。
古船體原址封存水下
船尾清出一批生活用品
崔勇告訴記者,今年的考古工作達到了預期的目的,文物基本打撈完畢,船的結構也基本探摸清楚。“南澳Ⅰ號”長27米,寬7.8米,共有25個倉位,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明代沉船裡倉位最多的,也是國內發現的第一艘滿載“汕頭器”的船只。船載的貨物中,瓷器最多,其次是陶器、鐵器、銅器、錫器等,還發現有不少於4門的火炮。此外,今年在對船尾文物的打撈清理中還發現許多陶罐、陶盆,但都是單個的,沒有像其他瓷器一樣成批出現,初步判斷是船員的生活用品。
經歷3年時間,“南澳Ⅰ號”上的文物基本清理完畢。但對於古船殘存約一半的船體本身,如何打撈上來、完好保護還沒有一個成熟方案。因此,考古專家決定在原址對“南澳Ⅰ號”進行加密。用一個長達32米、重幾十噸的鋼鐵巨罩,把古船整個扣在海底之中。
瓷器暫於省博“安家”
船體未來也將被打撈出水
如何給“南澳Ⅰ號”出水的近3萬件瓷器安家?崔勇告訴記者,這些瓷器已經陸續運至廣東省博物館,博物館將館內的地下車庫臨時改裝成大型脫水池,作為“南澳Ⅰ號”出水文物臨時的“家”,出水文物陸續抵穗後,將在那裡接受脫鹽處理和進一步的保護。文物在進行相關處理後,才能進行展示。在不久以後,將有近萬件文物被運回南澳展出。
盡管瓷器等重要文物基本提取完畢,但崔勇認為,“南澳Ⅰ號”最為重要的文物仍是古船體本身,因為它對於研究中國古代遠洋商貿史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古船船體是否會被打撈出水?崔勇表示,這是肯定的,但近兩三年內估計不會展開,因為對於船體本身出水後的脫氧脫鹽脫硫等技術還沒有完全成熟。
“古船本身是最重要的文物”
■對話
談文物:
填補研究汕頭器的空白
南方日報:對於“南澳Ⅰ號”上出水的精美外銷瓷,有人給了命名是“汕頭器”,這似乎是之前少有人知的。
崔勇:“南澳Ⅰ號”上出水了一種大瓷盤,半徑達到20-40釐米,底部是粘沙的,又叫“沙足器”,這在國內遺址墓葬是比較少見的,但在海外的收藏家手上比較多。
汕頭器的名稱大概18世紀中期才出現的。那時,汕頭即將開埠,其聲名也在海外遠播。當地潮州的很多商販在東南亞各地賣瓷器,就約定俗成地自稱汕頭人,賣汕頭器。德國學者曾經對汕頭器進行過分析研究,上世紀90年代,福建的陶瓷工作者在漳州平和二壟窯發現了這種瓷器。由於汕頭器的產地主要是福建漳州,因此一些學者將其稱為漳州窯瓷。
“南澳Ⅰ號”的發掘填補了研究汕頭器的空白,汕頭器從前很少有人去研究。但當年歐洲人將之稱為汕頭器,和另一種有名的外銷瓷克拉克瓷很相似。汕頭瓷的產地可能是漳州窯,克拉克瓷的產地是江西景德鎮,但外國人並沒有以產地去命名它們,這也揭示了古代商貿史的重要信息。
南方日報:“南澳Ⅰ號”上出水的瓷器是否比之前出水的精美?
崔勇:從數量上講,華光礁一號出水1萬多件瓷器,碗礁一號也是1萬多件,“南澳Ⅰ號”接近它們的3倍。但至於瓷器的品相,碗礁一號上出水的瓷器可能更精美一些,但一般考古工作者不作比對,因為所有的文物都具有不可對比的歷史價值。
“南澳Ⅰ號”還出土了許多陶器也異常精美,還有不少鐵器。過去海外貿易史很少去研究陶器和鐵器,大家都集中在更為精美的瓷器上面。但現在看來,陶器和鐵器的出水也可以揭示相當豐富的歷史信息,因為它們在陸地考古中很難被發現(一般都被鏽蝕或破壞),但這些陶器和鐵器大多與當時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南方日報:除了瓷器這些文物,“南澳Ⅰ號”還發現了其它哪些遠洋貿易有關的文物?
崔勇:“南澳Ⅰ號”上發現了很多炮,但不敢說炮是商品。明代海盜猖獗,很多商船配有鐵銃一類的武器,起一個保護作用,這並不稀奇。如果是武裝商船的話,發現炮也應該發現炮彈,但我們在古船上並沒有發現炮彈。但今年的發掘中,我們發現三個圓形的、球狀的東西,我們准備進一步做X光掃描。
古船上還發現了大量彈簧狀的銅器,出水了大量的銅錢,有很多的銅盆、銅鑼、銅鎖,還有一些銅的構件,種類有很多。明代銅器也是出口的重要物品,明代的銅幣在國外都是硬通貨。1970年代,考古專家在北礁發現一艘疑似是鄭和的沉船,出水大量的銅幣,都是沒有用過的永樂通寶。但“南澳Ⅰ號”上卻出水了相當多的宋代銅錢,可是粗制濫造,有可能是民間私鑄的一些銅錢。
明代古船為何私造宋代銅錢?的確有史料記載這樣的事情,具體原因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談古船:
“南澳Ⅰ號”未來要復原
南方日報:“南澳Ⅰ號”的發掘也引發了考古界的關注。
崔勇:“南澳Ⅰ號”被評為201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此前只有1993年遼寧綏中元代水下沉船遺址獲得該獎。此外,它還被評為2010年社科院的六大考古發現。可以說,”南澳Ⅰ號”的水下考古突破了傳統水下考古的技術,是中國水下考古的標志性發掘。它的出水文物給考古界帶來很多信息,可以破解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古代對外貿易的許多課題。從這方面講,“南澳Ⅰ號”的考古意義絲毫不遜於“南海Ⅰ號”。此外,“南海Ⅰ號”的整體打撈方法不可復制,但“南澳Ⅰ號”考古發掘的特點就是可復制。“南澳Ⅰ號”使用的水下考古技術,在其它水下考古項目裡可做參照。
南方日報:“南海Ⅰ號”的整體打撈前所未有,“南澳Ⅰ號”對古船如何保護?
崔勇:“南澳Ⅰ號”大約有一半船體裸露在海底泥沙外,大部分已經侵蝕干淨,但船體的底部還是相對完整的。由於船板的體量非常大,木頭處理的難度更高。它不像出水的瓷器,直接脫水脫鹽就可以了,木頭除了脫水脫鹽還要脫硫。好比瑞典的瓦薩號沉船出水後,就有一些硫釋出,對船的傷害非常大。英國的“瑪麗露絲號”古船已經做了40多年的脫水保護,現在還在做。
“南澳Ⅰ號”未來肯定要完整復原。因為一條古沉船最重要的文物其實就是船體本身。比如,“南澳Ⅰ號”發現了25個隔艙裝貨物,包括之前史料記載上也沒有記載過這麼多隔艙的古船。“南澳Ⅰ號”上出水的文物信息量巨大,我說,可以同時提供給10個博物館做展覽,而對這些文物的保護研究也將開啟一個個更新課題。
鏈接
考古專家破解
“南澳Ⅰ號”身世之謎
謎團①它是走私船?
由於船上曾出水了不少銅器,但明朝時是禁止銅等金屬出口的,有專家由此推斷“南澳Ⅰ號”可能是走私船。崔勇表示,中國在明清時期實施海禁,然而實際上,期間民間貿易一直沒有中斷。在中央權力衰落的時期,由於沿海走私猖獗,政府被迫實施局部開海。在隆慶年間就曾開放漳州月港。考古專家據船上瓷器特征推斷,“南澳Ⅰ號”年份應為萬歷年間,恰在隆慶以後,因此它也很有可能是合法貿易。
謎團② 出發地和目的地?
崔勇推測說,“南澳Ⅰ號”的沉沒地點位於汕頭海域和漳州海域之間,因此它極可能是從漳州的月港出發,滿載瓷器,經停汕頭而後出海的。而“南澳Ⅰ號”的目的地應該是東南亞,因為此前在東南亞等國發現過大量與福建平和窯類似風格的瓷器。
謎團③ 它為何沉沒海底?
“南澳Ⅰ號”緣何長眠海底?它在三點金海域觸礁沉沒——這片海域礁石在漲潮時隱沒,只有在退潮時才顯露。崔勇根據打撈遇到的情況推測,這片海域天氣變化莫測,且古船沉沒的附近就有礁石,“南澳Ⅰ號”很可能是觸礁沉沒。
南方日報記者李培黃學佳
見習記者楊逸
通訊員林春偉蔡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