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10月,在牛津博德利安圖書館剛剛整理出來的“珍寶展”上,我看到了這幅消失幾百年後,再次現身的中世紀阿拉伯世界地圖,並有幸得到博德利安圖書館大衛先生贈送的此圖電子版本。
據大衛先生講,博德利安圖書館,2002年從一個慈善捐助渠道獲得了一部不為世人所知的《好奇心之書》。這是一份中世紀的阿拉伯文手稿副本,專家推測它大約創作於11世紀的埃及,約在12世紀末完成。書中包含了無與倫比的天空、地球和地圖系列圖集,其中就有這幅世界地圖。捐書的慈善機構還出資幫助研究此書,將出版它的阿拉伯文和英文版本,但目前尚未見到研究成果。
這裡我想憑自己掌握的現有信息,小小解讀一下這幅奇特的地圖。此圖具有濃厚的中世紀阿拉伯地圖特色:一是地圖以麥加方向——南,為上,北為下,左東,右西;二是這一時期的地圖都以“傘形”來描繪月亮山下的尼羅河源頭,同著名的伊德裡西繪制的世界地圖(1138年左右)如出一轍;三是伊德裡西世界地圖出自《羅傑之書:愉快地旅行》,此圖出自《好奇心之書》,說明當時的地圖多是以插畫形式現身書籍中;四是圖的左邊,也就是東邊,一片島嶼被注記為“寶石島,包圍它的山脈像一個籃子”。遍地“寶石”是中世紀阿拉伯世界對東邊世界的傳統描述。這島嶼可能是馬六甲或是印尼,這裡被阿拉伯人和西方人認作世界最東端的盡頭。在圖的左下角,描述了傳說中亞歷山大建造的城堡,用以抵御歌革和瑪各,據中世紀阿拉伯的《地理學》稱,中國的北面是歌革和瑪各之地,那裡住著世界以外黑暗力量的統治者……這些信息反映了當時阿拉伯世界的“世界觀”。
最後說一句,它是迄今為止存世不多的中世紀世界地圖之一,而此圖上端所繪比例尺是同期地圖上鮮見的。(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