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不住的農民發明家“李萬能”(圖)

人文地理

導讀 李世全向記者展示自己發明的手握玉米脫粒機(左上);李世全向記者展示自己發明的小麥脫揚機(左下);李世全向記者展示自己發明的雙壟溝人畜兩用覆膜機(拼版照片,9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逯陽攝 今年60歲的李世全是甘肅省定西市隴西縣首陽鎮二十裡鋪村村民。數十年間,他陸續研制出18類20余種農業機械。其中,由他發明的中藥材篩式挖掘機、雙壟溝人畜兩用覆 ...

李世全向記者展示自己發明的手握玉米脫粒機(左上);李世全向記者展示自己發明的小麥脫揚機(左下);李世全向記者展示自己發明的雙壟溝人畜兩用覆膜機(拼版照片,9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逯陽攝

今年60歲的李世全是甘肅省定西市隴西縣首陽鎮二十裡鋪村村民。數十年間,他陸續研制出18類20余種農業機械。其中,由他發明的中藥材篩式挖掘機、雙壟溝人畜兩用覆膜機等農機已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因為自己的這些發明給村民帶來很多實惠,李世全被當地村民稱作“李萬能”。他說,“我自己是農民,知道農民的辛苦,很多農民的生產方式還是‘二牛抬杠’。我搞這些發明,就是想讓他們干活能輕松點。”

1973年,李世全高中畢業後進城當了幾年電工。1980年他回村後邊種地,邊為當地農民修理損壞的拖拉機等農機。在修理農機的過程中,他有了自己發明農業機械的想法。找書籍、查資料、蹲地頭、請師父,李世全一邊學,一邊嘗試著搞發明。1990年,他發明的第一台小型農業機械——手握玉米脫粒機問世。過去一個農民用手搓,最多一天才能脫粒200斤,而手握玉米脫粒機一個小時就可以脫粒200斤。

李世全所在的隴西縣以出產黃芪等中藥材聞名,被稱為“中國黃芪之鄉”。然而,挖藥是重體力勞動。中藥材長在土裡,淺的30多釐米,深的要半米,加上鐵制藥叉重達30多斤,一畝黃芪,十幾個人要挖一整天。因此,明知種植中藥材能賺錢,很多村民還是不敢多種。李世全下定決心,要發明一種中藥材挖掘機,解決農民的難題。經過三年的努力,在克服了種種技術難關後,李世全終於在2010年將自己的中藥材篩式挖掘機研發成功,這台挖掘機1個小時就能挖兩畝中藥材,深受當地藥農的歡迎。

20余年間,李世全結合黃土丘陵地區的農業生產特點,先後發明和生產出20余種農業機械。如今,他還自己辦起了農業機械加工廠,產品遠銷青海、西藏、山西等地。談起未來的打算,李世全並不滿足於現狀,“孩子的玩具早就已經實現遙控了,這不是什麼高深的技術。我有一個夢想,就是希望自己生產的農業機械也可以實現遙控。到那時,農民就可以坐在地頭,一邊喝茶,一邊生產了。”


精選文章: 人文地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