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十年代的結婚證資料圖片吸引了年輕人駐足觀看。記者何曉剛 通訊員劉金峰 攝
(記者張勇軍 通訊員石戰 劉金峰 實習生莫淑壹)1950年,結婚證不僅有結婚人,還有主婚人、介紹人,打上了舊時代婚姻文化烙印;文革時代,結婚證不僅有毛主席語錄,還喊出了向陽花和大煉鋼鐵口號……
昨天,武昌區檔案館舉辦“檔案宣傳活動”,其展出的新中國60年九度變臉的“結婚證”,吸引了眾多居民參觀。
這是一次60年的“結婚時代”展。1950年5月1日,新中國第一部法律《婚姻法》頒布後,結婚青年開始有了書面的結婚證明。這時的結婚證沒有蓋章,但標明了結婚人、介紹人、主婚人,甚至結婚的時間和地點也要注明。“這個結婚證打上了深深的舊時代烙印,媒妁之言依然重要。”
然後,到了上世紀50年代後期,結婚證開始求新,雖然頂端有大紅旗,但證書周邊還有水果鮮花圍繞,也喊出了“婚姻自由”口號。文革時期,結婚證上一般都有毛主席語錄,甚至印上向陽花和大煉鋼鐵口號。改革開放後的80年代,結婚證變得簡單,各地結婚證有了統一的圖案,夫妻合影照開始登上了結婚證。曾滿是文字的獎狀式結婚證,逐漸變成了如今簡單的“紅本本”。
武昌區檔案局局長宋傑說,結婚證不僅是合法婚姻的證明,這60年結婚證的數度變臉,也見證了新中國60年歷史的變遷。
五十年代的結婚證資料圖片吸引了年輕人駐足觀看。記者何曉剛 通訊員劉金峰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