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gettyimages
熱愛戶外的人越來越多,但是有多少人掌握野外生存的技巧呢?體驗過荒野裡的艱難、恐懼和絕望?與其死背相關技巧秘笈,不如在野外生存培訓中,學習求生技巧,培養求生意志,讓都市人回歸“自然的人”。



“掰柴火、生火、熬野菜粥,看著火還行,但就是怎麼熬都不見粥沸騰,急得醒了。”8月14日,從荒野回到城市的當天晚上,李偉做了一個長長的夢,荒野生存後遺症。五天下來,一開始希望馬上就結束的煉獄,到最後變成了戀戀不舍的回味……
8月10日至14日,鐵葫蘆圖書、V救援等聯合舉行了“做自己的英雄:荒野求生”實戰訓練活動,康西草原上模擬野外求生環境,進行了五天的野外生存技能訓練。
8月10日,一隊人馬到達目的地康西草原,所有人都以為在一頓豐盛的午餐後,荒野求生訓練才真正開始。但是,沒有前奏的鋪墊……V救援劉姜成教 官直接進入主題:“你們的好日子到頭了,在接下來的五天時間裡,你們每人只有一瓶礦泉水,兩塊壓縮餅干,要想生存下去全都要靠自己。”眾人嘩然,忐忑不 安。
從荒野求生訓練的意義來說,“在於親身體驗、自己動手嘗試,任何事情做過和沒做過完全是兩個概念。”簡單的培訓之後,隊員背起行囊徒步五公裡來 到了野外生存的營地,可馬上被教官們蒙上眼開車送到五公裡內的隨機地點扔下,要通過發放的哨子互相聯絡,找到同伴,集合後再次找到營地。還發給了紙筆,讓 隊員嘗試記錄路上的參照物等信息,熟悉生存區域的環境。
教官的目的是:“在陌生情況下,迅速熟悉周圍的環境,以便更快進入野外生存的狀態。”
搭建營地 | 大樹之間,將樹枝折下纏繞並打結
返回營地後,簡單分工,一部分人搭建晚上的宿營地,另一部分則是去尋找水源。宿營地搭建沒有想像那麼艱難,但也非常簡陋。茂密的樹林提供了天然 的避難所,在間隔很近的大樹之間,將樹枝折下來相互纏繞在一起,打上結。當晚,大家被叮成各種奇怪的形狀,比如隊員李偉的嘴巴被咬成了西毒歐陽鋒的“香腸 嘴”。
找水 | 青草、沙子、石塊、木炭、毛巾制作濾水器
終於在離營地3公裡的地方,找到了一片水域。但是如何飲用湖水呢?在教官的指導下,大家自制濾水器:青草、沙子、石塊、木炭、毛巾制作的濾水器 非常實用。過濾後的湖水雖有一股草味,但是已經少了很多雜質,雖然不好喝,但是能活命。之後幾天,大家還學會了更快的過濾水的方法,利用衛生巾過濾水。
取火 | 用鞋帶在木頭上來回摩擦
除了學習取水,另外一個可以燃燒、保養生命的物質是火——學習取火是荒野生存中的重要內容。用各種方法生火:打火石、凸透鏡凝聚陽光、甚至用安 全套灌水形成透鏡聚光的效果。不過最難的,絕對是鑽木取火。教官和一個隊員用鞋帶在木頭上來回摩擦,鑽木取火三個小時也沒有成功,可能是因為那天潮濕的天氣。

在野外,找到水源是生存的基本准則之一。

王小山說,第一天被蒙上眼送到隨機地點扔下時,大家還很陌生;接下來的四天,我們已經形成默契。



生食 | 為了補充體力,生吞食物
在生不著火的情況下,為了補充體力,生吞食物是必要的。有一天,教官特地去漁戶那裡買來了生魚,讓隊員試著生吃魚肉,樂觀的王小山形容這是“美 味的生魚片”。用刀小心翼翼切割出一片片魚肉,送進嘴裡。隊員魏峰覺得,“在嚴酷的生存環境下,每個人的采食量都驟減,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每個人都在 為隊伍裡的其他人著想。”結果一條魚十幾個人吃下來,還剩了一半,但是所有人又都覺得自己“吃得差不多了,不餓”。
找食兒 | 河蚌殼配樹枝的分叉,做成勺子
晚餐是壓縮餅干加野萵苣熬粥喝。來自中國科技大學的學生郭潔表現得非常出色,他用河蚌殼配上樹枝的分叉,做成了勺子,大點的河蚌殼就是天然的小 碗——盡量利用你身邊所有能夠找到的材料求生。在取水源中發現的河蚌,變成了隊員四天裡的重要食物,水庫裡一條死魚也被煮了魚湯,“後來因為食物豐富了, 我們把剩下的魚扔了,還被教官罵了。”
黑夜迷路 | 最好選擇是原地休息,等天亮
如果你在黑夜迷路怎麼辦?書本上都會告訴你說,讓天空的星星指引你,但是天空經常都是漆黑一片,特別是北京的上空。荒野求生的訓練課程還包括夜 訓,隊員分成不同的隊伍,統一意見,在一片漆黑裡找到自己的營地。平常有些戶外運動經驗的魏峰發現,“什麼看星星都是白扯,最重要的還是本能”。有一支隊 伍生生到了凌晨,才找到回到營地的路。
第二天進行訓練總結的時候,教官說,“夜訓最重要的一點是讓大家體會在夜晚辨識方向和道路的困難。真的在夜晚受困,除非萬不得已,最好的選擇是原地休息,等到天亮。”有時候,荒野求生的技能就是這麼簡單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