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用水下文物聲納 中國“百慕大”確定兩處沉船遺址

考古

導讀水下的文化遺存要比陸地上的遺存豐富得多,世界最豐富的博物館也許就在水下,但這家博物館人類還無法自由進入。去年年初,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與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啟動了鄱陽湖水域水下考古,並運用磁法探測手段進行了實地探測。昨日,記者跟隨省文物考古所專家一起來到被稱為中國“百慕大”的鄱陽湖老爺廟水域。 “去年磁法探測已經確定了9個區域16個磁異 ...

水下的文化遺存要比陸地上的遺存豐富得多,世界最豐富的博物館也許就在水下,但這家博物館人類還無法自由進入。去年年初,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與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啟動了鄱陽湖水域水下考古,並運用磁法探測手段進行了實地探測。昨日,記者跟隨省文物考古所專家一起來到被稱為中國“百慕大”的鄱陽湖老爺廟水域。

“去年磁法探測已經確定了9個區域16個磁異常點。”省文化廳副巡視員、省文物考古所所長樊昌生說,這16個磁異常點很可能就會有古代沉船。“今年8月17日,我們首次使用水下文物聲納探測技術,選擇磁場信號最強的2個點進行了實地探測,初步確定為古沉船遺址。”

老爺廟水域。記者陳艷偉攝

測量船在老爺廟水域進行探測

去年磁法探測有何結果?

發現9個區域16個磁異常點

“2010年,我省(鄱陽湖內陸水域)與安徽省(長江、淮河內陸水域)被國家文物局選定為開展水下文物普查的兩個內陸試點省份。”樊昌生說,此後,他們便立即組織骨干力量在鄱陽湖水域進行了走訪調查,並隨即啟動了鄱陽湖水域水下考古工作。

“在實地調查,掌握了有關線索後,將鄱陽湖水域水下考古重點確定在老爺廟水域。”樊昌生說,去年7月起,他們分兩個階段,與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物理與空間信息學院一起,在老爺廟水域利用磁法探測技術進行了實地探測。

樊昌生說,實地探測的第一階段是在去年7月,重點對老爺廟上、下游各3公裡、約合15平方公裡的水域進行大範圍的普查。第二階段是在去年10月,在對前一階段普查發現的9個磁異常區(編號為CF-1—CF-9如圖2所示)進行詳查。通過詳查,在9個磁異常區發現了16個磁異常點,其中6個磁異常點CF-9-3、CF-9-2、CF-9-1、CF-1、CF-4-5、CF-4-6很可能存在古代沉船。

今年水下考古怎麼做?

首次使用水下文物聲納探測

“今年,我們在去年磁法探測的基礎上,首次使用水下文物聲納探測方式。”樊昌生詳解說,聲納探測可勘探清楚古沉船的體量大孝精確位置及其水深,為下一步制定沉船的打撈發掘計劃提供數據資料。

昨日上午,在江西省鄱陽湖水下考古調查隊的測量船上,負責此次聲納探測的天津港灣水運工程公司項目經理張乃明向記者介紹說,聲納探測主要通過當今最先進的英國產GeoPuls型高精度淺地層剖面儀、天寶DGPS定位系統和旁側聲納三大裝備完成探測。淺地層剖面儀主要探測水下地層構造以及埋在淤泥裡的障礙物,工作原理和雷達類似,如遇水底障礙物(古沉船),就會反射聲波;天寶DGPS定位系統主要是在發現障礙物(也就是古沉船)後,對測量船所在位置實施經緯度和所在地直角系統兩個方面的坐標定位;旁側聲納是聲納掃測水底面之上物體的情況。

目前水下考古有何進展?

初步確定兩處古沉船遺址

“從8月17日進入以來,通過初步驗證,已確定了兩個最佳挖掘點。”在測量船上,張乃明打開儀器箱,展開一枚1米多長的魚雷狀儀器。“這就是旁側聲納拖魚。”張乃明告訴記者,把該儀器連接電腦系統,就能實施掃測。“通過對CF-9-3、CF-9-2兩個點進行了探測,在CF-9-3點探測到有高出湖床的湖底可疑物,在CF-9-2點也探測到有淤埋的湖底可疑物,與前期磁法探測的磁力異常點位置一致。”

樊昌生說,已初步確定這兩個點是古代沉船遺址,但還有待進一步探測。“這兩個點水底下的淤泥有15米左右深。”

水下考古下步有何計劃?

枯水期將實施鑽探並發掘

樊昌生說,他們將進一步組織專家進行研究考證探測到的數據。“如果聲納探測方法有效,下一步,我們將擴大淺地層剖面聲納探測的範圍,對其他8處磁異常區中的磁異常點也進行同樣的探測,並實施定位。”樊昌生透露,按照目前的推進情況,所有異常點最快要在兩三個月才能完成探測。

“等到鄱陽湖到了冬季枯水期,目前探測到的這兩個沉船點將露出水面。”樊昌生說,屆時,他們將組織人員對這兩個點進行實地鑽探,如鑽探出木屑,就可以肯定其為古沉船遺址。“如果真的發現古沉船遺址,我們會對其進行發掘。”

由於在枯水期,對老爺廟水域探測只能交給潛水員進行。但此時水下通視條件不好,潛水員只能靠肢體探摸,有效探測範圍小於2米,這使得探測工作十分困難。而在豐水期,則可利用測量船載著儀器,運用科技手段對老爺廟水域實施快速、高效、非探摸方式的磁法探測和聲納探測,進一步對沉船位置實施定位,找到沉船,進而揭示“老爺廟水域沉船之謎”。

古沉船上搭載物是什麼?

線索證明瓷器可能性大

鄱陽湖老爺廟水域位於都昌縣與星子縣之間,南起松門山,北至星子縣城,全長24公裡,是鄱陽湖連接贛江出口的狹長水域,有“拒五水一湖於咽喉”之說。自古以來,這段水域是鄱陽湖最為險要之處,沉船事故常常發生,因此被譽為中國的“百慕大”。那麼,此次聲納探測確定的兩個古沉船遺址,沉船搭載物會是什麼呢?

對於這一問題,省考古專家稱,在前期調查時,他們就了解到,1992年,在鄱陽縣,就有漁民曾在饒河即將進入鄱陽湖的位置,發現並打撈了一艘載有瓷器的沉船。“很可能會有沉船。”考古專家認為,如果發現古沉船,搭載物為瓷器的可能性最大。

沉船如搭載瓷器有何意義?

有望解開“南澳Ⅰ號”之謎

2010年5月,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共同實施對位於汕頭市南澳縣東南三點金海域的烏嶼和半潮礁之間的明代沉船“南澳Ⅰ號”進行水下考古時,發現了套裝的景德鎮窯系花卉鳥獸圖案青花瓷蓋盒、青花底款刻暗花小碗、青花“福”字底款麒麟紋小碟。

樊昌生表示,江西省全境有大小河流2400多條,還有1000余座湖泊。這些江河湖泊在古代曾是重要的交通運輸通道,贛江在古代交通運輸網絡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由此,鄱陽湖老爺廟等水域,極可能是古代經常沉船的地方。上千年的歷史變遷,許多古代遺址和墓葬逐漸沉入鄱陽湖水底,形成了江西豐富的水下文化遺存。樊昌生告訴記者,“南澳I號”發掘的青花瓷很有可能就是從景德鎮通過昌江、鄱陽湖、長江這條水路運出的。“如果今年能打撈出載有景德鎮瓷器的沉船,就能將這一謎團解開。”


精選文章: 考古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