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美洲所產的梁龍(Diplodocus carnegiei)
(化石網/歆原編譯)一支由來自布裡斯托爾大學、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密蘇裡大學和俄亥俄大學的研究者組成的團隊,利用3D技術對梁龍頭骨化石進行了恢復,並揭開了它們的飲食習性。自130年前發現它們起,梁龍的飲食習性就一直是一個謎,了解它們的習性對於理解滅絕事件、生態系統等方面的信息有重要意義。梁龍是生活於1.5億年前侏羅紀的一類巨型草食蜥腳類恐龍,它們可高達170英尺,重超過120噸,是行走於這個星球上最長的恐龍,它的脖子就長達20英尺。
密蘇裡大學的CaseyHolliday副教授說,梁龍擁有如此大型的身軀,它的許多習性古生物學家仍沒有弄清楚,而利用3D建模,則可以利用有限元素分析(finite element analysis,FEA)模擬三種取食場景(正常咬嚼、剝食和吠咬)來判斷梁龍頭骨究竟能經受何種壓力。研究者利用3D技術恢復的梁龍頭骨長約2.5英尺。在上個世紀,科學家猜測梁龍可能利用顎部近似吠咬的方式取食,但研究者發現這種方式會給梁龍的牙齒和頭骨帶來極大的壓力,甚至有可能造成牙齒損壞,模擬結果顯示梁龍應該利用嘴將樹葉從樹枝上剝離的方式來取食,這種方式對牙齒和頭骨不會造成任何壓力。
既然利用FEA能夠解決梁龍的取食習性問題,那麼它也能解決其他滅絕動物的行為之謎。布裡斯托爾大學的Mark Young博士說,梁龍是如此的與眾不同,以至於沒有任何現生物種可拿來與其做對比,因此這個模型的建立對於理解這些已滅絕生物非常重要。
Holliday認為找出梁龍的取食方式對於了解它們的生活習性有重要幫助,但同時,理解過去動物對於理解現生大型動物的習性也有幫助。研究蜥腳龍類能夠讓我們了解巨型動物的進化歷程,以及它們需要多大的生存究竟與食量。許多現生大型動物的研究,如大像和長頸鹿以及它們對環境的影響,都能從中獲益。研究者還包括來自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Paul Barrett、布裡斯托爾大學的Emily Rayfield和俄亥俄大學的Lawrence Witmer。(化石網/歆原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