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含山縣凌家灘遺址一座距今5000余年的墓葬。墓葬裡出現200多件石器、玉器和陶器。本版圖片/資料圖

牛河梁遺址出土的玉豬龍。(距今約6000-5000年)

凌家灘遺址出土的玉鷹。(距今約5500-5300年)
新京報訊 (記者仲玉維)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這一形容中國歷史悠久的“口頭禪”,在學者近10年的研究之下,可能將被證明。
近日,社科院公共考古中心聯合北大公眾考古與藝術中心舉辦“2012公共考古論壇——聚焦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國學者正在努力為“中華文明五千年”一說尋找依據。
該工程階段性總結認為,近年遼寧牛河梁、安徽凌家灘等年代距今5000年左右、隨葬精美玉器的高等級貴族的大型墓葬的發掘,和規模宏大的祭祀遺跡的發現,可以推測當時進入初期文明不無可能。
多個科研機構參與探源
據悉,“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是迄今為止,中國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多學科參與研究人文科學重大問題的國家工程。從2002年開始,工程已進行了10年。
該工程涉及多個國家科研機構、十余個省級考古研究機構、近十個大學的數百位學者參加了項目工作。據介紹,探討的內容包括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的年代、文明形成時期的環境背景、經濟技術發展狀況及其在文明形成過程中的作用、中華文明的特點等問題。
工程帶頭人之一、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王巍所長表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是在為中華民族續寫“家譜”。
5000年文明還需論證
王巍介紹,考古學家對於一南一北的良渚文化和陶寺文化的研究,證明距今4500年的中華民族已經進入初級文明社會,為探索五千年文明的重要支點。
而遼寧牛河梁、安徽凌家灘的一些發現,則反映出早在距今5000多年前,一些地方階層分化已相當嚴重,權貴階層業已形成。
據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吳衛紅介紹,凌家灘遺址出土有玉器600多件,石器約400件。而在凌家灘遺址北部,有一處獨立的祭祀和埋葬場所即祭壇和貴族墓地。不同的墓葬使用的“石頭”數量、種類都不同。這些石頭反映了社會分化和等級制度已開始出現。
“與之相互匹配的都邑,比如高等級的建築、宮殿等等還沒有發現,但很有可能已經進入了初期文明,還需要充分的證據。”王巍說。
■ 揭秘
中國專家重新界定“文明”
“在國際學術界,以往‘文明’的標志是冶金術、文字的使用和城市的出現,這並不符合世界各地進入文明的特點。”王巍介紹,此次對“文明”有了重新界定。
王巍認為文明形成有5個標志,包括農業的發展和手工業的進步;某些高端手工業的專業化;珍貴物品的制作和稀缺資源被權貴階層所控制;人口增加和人口的集中,出現了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都邑;社會分化加劇,出現了集軍事指揮、宗教祭祀和社會管理於一身、凌駕於全社會之上的王權和區域性政體——早期國家。
王巍認為,中國的標准可能更符合世界情況,判斷“文明”最關鍵的應是出現國家和王以及金字塔式的社會結構(嚴格的等級制度)。
■ 對話
“文獻中不少神話色彩不能作史”
“中華文明五千年”有何爭議?為何要花費10年,來證明“中華文明五千年”?關於“文明”的定義是否為一家之言?
新京報:你怎麼理解“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
王巍:中華文明有5000年的歷史滄桑和變遷。“上下”是說一脈相承、延續不斷。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的文明延續不斷、持續至今的文明。這一點毋庸置疑。
新京報:為什麼我們熟悉的這個“口頭禪”會遭到懷疑呢?
王巍:中國古代史籍把黃帝和炎帝時期作為中國歷史肇始,中華文明被認為具有五千年的歷史,但古代文獻中有不少神話色彩,還不能作為信史證明中華文明五千年。
研究學者都知道,五千年的說法是沒有經過科學研究的,不是一個經過科學研究的結論。部分國外學者甚至至今仍然懷疑,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的夏朝是否真正存在過,如果不存在,中華文明歷史就連四千年都沒有,而是只有三千多年。
新京報: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王巍:這個工程有很多內容,包括中華文明如何起源、形成和發展,經歷了怎麼樣的過程,為什麼經歷這個過程,其背景、原因、特點和機制是什麼。5000年文明是研究論證的一個方面,還有一點是“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格局如何形成的。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的學者,對自己文明的一些基本問題如果不拿出較為系統的見解,確是令人汗顏的事情。新京報記者 仲玉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