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獅捕殺河馬精彩瞬間:對抗激烈戰鬥血腥

生物

導讀 7月16日消息,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道,非洲大草原上的獅子一般都不會選擇大型動物作為獵殺對像,並且人們一向認為獅群中母獅才是捕獵的主力軍,雄獅常常是懶得動手卻坐享其成的角色。而攝影師安德魯-斯克曼最近公開的一組圖片卻顛覆了人們對雄獅的看法,雄獅們不僅選擇了向壯碩的河馬動手,而且還是由三只雄獅通力合作完成了獵殺行動。 兩只雄獅正在攻擊一 ...

7月16日消息,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道,非洲大草原上的獅子一般都不會選擇大型動物作為獵殺對像,並且人們一向認為獅群中母獅才是捕獵的主力軍,雄獅常常是懶得動手卻坐享其成的角色。而攝影師安德魯-斯克曼最近公開的一組圖片卻顛覆了人們對雄獅的看法,雄獅們不僅選擇了向壯碩的河馬動手,而且還是由三只雄獅通力合作完成了獵殺行動。

兩只雄獅正在攻擊一只河馬的畫面。2006年,攝影師安德魯-斯克曼在南非薩比森保護區被一陣巨大的吼叫聲驚醒,其馬上意識到這是河馬的吼叫聲,他四下張望,發現在一淺水灘附近一只河馬正在遭受獅子的圍攻。根據斯克曼回憶,“每當河馬想找機會逃跑的時候,獅子就會去封鎖它的路線,致使河馬不得不退回到水裡。經過了幾個小時的激烈對抗,河馬在獅子的群毆之下終於倒下。”

貓科動物保護組織“潘特拉”主席盧克-亨特表示,“在非洲大陸上,獅子有能力獵殺任何動物,即使是體型巨大的動物,被獅子盯上之後也難逃厄運,大像亦是如此。不過,獅子獵殺這些大型動物的情況是極少出現的,這種獵殺河馬的情景更是罕見。捕獵者基本上都會瞄上一些容易尋找,又相對來說比較容易捕殺的獵物,比如羚羊與斑馬。”

貓科動物保護組織與國家地理學會的大型貓科動物倡議行動有著廣泛的合作。它們之間的合作包括1988年至2000年再薩比森保護區進行的調查活動,該調查活動是克魯格國家公園生態系統的一部分。12年的調查記錄了超過4000個動物被大型食肉動物獵殺的案例,但是河馬被獅子獵殺的情況僅此一例。

肯尼亞非營利性機構、裡瓦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總裁邁克-沃森也表示這樣的場景實屬難得。他在郵件中寫道,“獅子在捕獵的過程中通常不會選擇獵殺那些會給自己帶來危險的大型獵物,它們並不願意承擔這份風險。根據我個人經驗,獅子更願意選擇一些容易獵殺的目標。像河馬、大像和成年長頸鹿這樣的大家伙顯然不在他們的黑名單之中。”

明尼蘇達大學生物學家克雷格-帕克介紹說,“河馬在與獅子的搏鬥中傷痕累累,血跡斑斑。這組圖片推翻了大家往常一向認為雄獅好吃懶做,一切事情都讓母獅去做的看法。母獅通常會去捕殺一些比較小型的獵物,但是雄獅卻是捕殺大型獵物的主力軍,比如非洲水牛、長頸鹿和河馬。”

“潘特拉”組織的亨特也承認這一點,並且還認為“雄獅其實是更優秀的獵手,尤其是在這種看起來成功率比較小的捕獵行動中,它們的表現更為優異。但這並不意味著做一只母獅很輕松,母獅的生活要比雄獅更加艱難,它們不光負責捕獵,還要保證它們捕捉到的獵物的安全,以免被其他獅子搶走。”

據斯克曼描述,這只英勇的河馬向獅子展現了其不屈不撓的反抗,不斷地向獅子反擊。帕克認為這只河馬在當時已經病入膏肓,因為把河馬往水中驅趕對獅子來說是極不尋常的行為。獅子們可能已經察覺到這只河馬已經虛弱到沒有反擊的能力了。

但是亨特卻認為是這只河馬與它的族群走散了,落單的河馬受到攻擊也是不可避免的。另外,雄獅伏擊獵物的時候也不太可能事先判斷它們的目標是否生病,它們也沒有足夠的時間這麼做。相反,狼群這樣的捕食者才會在尾隨在一個族群幾公裡來判斷其中的哪一只比較虛弱適合捕殺。

雄獅們耐心地等待這只看似虛弱的河馬從水中出現,並且等到它離開水池差不多50米遠的距離時開始追擊。獅子們在捕獵這種相對危險獵物時相當有謀略。例如肯尼亞博洛南保護區發生過18只獅子集體合作捕殺一只成年長頸鹿的事件。

為了將趴在身上的獅子甩開,這只河馬准備撤回水中。亨特介紹說,“這樣罕見的獵殺行為在克魯格地區1933年至1966年之間也有過另一個記錄。幾十年的研究記錄了46181次‘獵殺行動’,其中只有6次是河馬被獅子捕殺的案例。而且6次中的4次都是發生在季度干旱的情況下,那時河馬因為缺水會變得極度虛弱。”

現在有了三只雄獅共同戰鬥,它們嘗試給河馬致命一擊。據明尼蘇達獅子研究中心介紹,獅子們通常會傾力合作捕殺這種難以得手的獵物。而當捕捉一些簡單的獵物時,雄獅便會在一邊坐享其成。

最終獅子還是成功地擊殺了這只可憐的河馬,讓它溺死在水中。“潘特拉”組織的亨特說,“故事的結局顯得非常得殘忍,可是沒辦法,獅子也得混口飯吃。”(彬彬)


精選文章: 生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