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王學院
國王學院於1441年由亨利六世開始建設,一直到亨利八世時才基本完成,歷經百年。建設國王學院時,將原來居住在康河的小鎮居民遷出,民居進行拆除,這是第一個以強行的方式將康河與作為內河碼頭的小鎮分割開來的大學建築群,由此也確立了劍橋大學在小鎮的主導地位。
劍橋很多學院的大門都是雉堞高聳的城堡式建築,而國王學院的入口則不同。它的入口建築更像一座獨立的小教堂,中部是一棟帶有圓拱的高塔,四周圍攏著八個小塔。入口兩側的院牆也不是簡單的城牆狀,而開列了一排哥特式樣的石窗。整個入口和院牆建築用統一的米黃色石材砌成,天真、莊嚴,不由令人想起林徽因“你是人間四月天”的詩句。
國王學院擁有劍橋最著名的建築,那就是它的教堂。國王學院的教堂並沒有哥特式教堂那樣大型的飛扶壁,而像通常的英國鄉村哥特式教堂一樣,只依靠側牆作為高高矗立的石頭束柱的側向支撐。但這也許是尺度最大的一座沒有飛扶壁的哥特式教堂了,它側牆的厚度已完全可以容納下其側室的進深了。
走進教堂,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繽紛的彩色玻璃拼畫。鮮艷、耀目的色彩在陽光的照射下晶瑩璀璨,效果勝於現代的廣告燈箱,那巨大的尺寸和以精美雕刻裝飾的邊框則是燈箱所無法比的。
國王學院教堂最吸引人的是它獨特的扇形拱梁,我更願意稱其為花形拱券梁。哥特式建築之所以可以擺脫地面引力的束縛,高高攀入雲端,就是由於其在結構上對束柱的使用,以及由此發展的包括哥特拱券、飛扶壁(或者側牆)的整個結構體系。經典的哥特束柱在頂端分成三個拱券,分別伸展向左、中、右三個方向。而對稱排列於建築兩側的兩行束柱,則使其頂端各自伸展的拱券在空中交織、連接在一起,形成一片類似絎架的結構網,並以此更為有效地支撐起整個建築的頂板。
國王學院教堂裡束柱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在頂端所分散伸展開的拱券不是3個,而是11個,180度對稱朝向11個方向。這11個拱券與相鄰束柱的拱券交織在一起,仿佛是一把把打開的扇子,更像一朵朵在天空中綻放的美麗花朵。這高聳的拱券以其巨大的尺度,紛繁的細部,精密的銜接,產生了令人難以忘懷的視覺衝擊,而執著的重復更加深了這種震撼的效果。
國王學院教堂的管風琴位於建築的中間,它將教堂的前廳和唱詩班的區域分隔開來。管風琴的下面是工藝高超的木雕門樓,中間有讓人通過的門洞。當你在管風琴的近前昂頭望向那站立在頂端手持金色號角的天使雕塑時,她身後穹頂上一排排花形拱梁的強烈透視效果產生了空靈的景深感,讓人仿若置身於天堂。
從教堂出來,步向西側的康河。在教堂與康河之間,是一大片草坪。康河流經國王學院的一段,有兩座橋,對稱擺布在草坪的兩端,對草坪與教堂建築的立面並不形成遮擋。因此,從康河對岸看,視線十分開闊。而肅立在草坪之上的國王學院教堂,也成為劍橋的標志景觀。
踱過南側的橋,行到康河對岸,在那柳樹的濃蔭下有一塊青石,上面鐫刻著徐志摩《再別康橋》的詩句,“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那詩句靜臥在鮮綠的青草之上,在樹影斑駁中,聆聽著康河的潺潺流水,呼吸著泥土的陣陣清香。
在小路的另一側,草地上,幾頭牛正在悠閑吃草。我順著遠處河上傳來的陣陣笑聲望去,一條小舟輕巧地躍入眼簾……夕陽在我的流連中漸漸變成玫瑰紅色,在遠處國王學院教堂的高塔與山牆上染出了一層暖暖的霞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