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佛山古村:煙橋映月老榕成林

景點

導讀 “何氏六世祖祠”是煙橋村6間祠堂保存的唯一一間 煙橋古村 在佛山市南海區九江鎮內一隅,有一個明代時期開建的古村落,這個在特定歷史中形成並保存至今的傳統鄉村聚居地,前不久被評為南海十大古村落。觸摸這裡的建築,從細節處便可看到工藝美術和民俗風情等要素在內的豐富的嶺南文化,村內規劃嚴整,保存了大量清末古建築群;村外河湧交錯,小橋流水,綠 ...

“何氏六世祖祠”是煙橋村6間祠堂保存的唯一一間

煙橋古村

在佛山市南海區九江鎮內一隅,有一個明代時期開建的古村落,這個在特定歷史中形成並保存至今的傳統鄉村聚居地,前不久被評為南海十大古村落。觸摸這裡的建築,從細節處便可看到工藝美術和民俗風情等要素在內的豐富的嶺南文化,村內規劃嚴整,保存了大量清末古建築群;村外河湧交錯,小橋流水,綠樹成蔭。

地理解析:規劃嚴整,保存大量清代古建築群

煙橋村於明代正統十四年(1450年)建村,因布局如一展翅飛燕,舊稱燕橋村。村口長木橋原名“燕橋”,因終年水汽蒸騰,霧氣繚繞,清乾隆年間已有“煙橋”之稱,久而久之,村子亦改名為“煙橋村”。

煙橋村規劃嚴整,保存了大量清代古建築群,灰瓦青磚、綠樹蔽日。

因其規劃嚴整,保存了大量清代古建築群,灰瓦青磚、碧水繞村、綠樹蔽日,加之文化氣息濃厚、民風自然淳樸,深受市民喜愛。

游村見聞:古時煙橋設計巧妙

我們是在盛夏時節踏進這個數百人的小村的。之前曾有耳聞,南海諸多古村在保護與開發上,是花了不少心思的,除了已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村”的西樵松塘村已經邁出市場開發步伐外,眼前的煙橋村仍舊保存了不少清代的古建築群,也並未見敗落之景,概是民間保護的努力使然。

進入煙橋村要經過一條水泥拱橋,聽說以前這是一條平整沒有坡度的由三條長木板搭成的活動橋。因村的布局如燕,很早以前稱這橋為燕橋。村民告訴我們,以前這裡的木橋中間的一條橋木是可以移開讓小船通過的,這種巧妙的設計,可見古人的智慧。如今村裡計劃重建,就是要恢復當年的“標志性建築”。

百年老榕獨木成林

一過橋,一棵樹冠極大的老榕樹吸引了我們的眼光,粗看是八棵老樹枝干虯結,但仔細一看,在這片“茂林”中,其實只有一棵百年老榕樹,其余七棵都是從它身上分長出去的大樹。老榕蔭蔽,榕樹枝環繞的磚石塔裡,村民還虔誠點香叩拜,樹下擺著的石凳上坐滿了村裡的老人,一把蒲扇一頓嘮嗑,悠然的時光如水般流逝……

獨木成林的老榕樹。

村莊四周都是水道環繞,有一條護村河,河水深綠,一如村莊的寧靜不起波。河道邊有三兩小舟,村民邀請我坐上順護城河繞上一周,而這河湧也有名稱典故,名曰“裡海”。村民說,以前古時村民背井離鄉,便是在此告別親人,跨過河橋,朦朧中我仿佛又見當年場景,堅毅的臂膀背著僅有的干糧,披月踏霜,朝著未知的希望茫然前行。

街道布局暗合易經像形

“何氏六世祖祠”的旁邊,便是“煙橋正道”。煙橋正道貫通南北,村民在巷道上進進出出,這條道乃全村之軸心,北端的門樓是村子正式的入口,麻石門的門楣上刻的是正楷字體,而字畫已經模糊不清。現在還在村中居住的人家,基本還是按照村子原先的布局,很多住所隨祠堂分布。

貫通古村南北的煙橋正道

村北,石刻“蘭桂坊”的門樓赫然在目,記載著旅港商人在他鄉奮鬥的歷程。此“蘭桂坊”是典型的中西合璧的建築群,建於光緒二十年。一座花崗石雕築的“旌表節孝”牌坊立在村中,孤零零的。

在“旌表節孝”的麻石牌坊後,就是以《周易》內容命名的元、亨、利、貞四巷道,“元巷”、“亨巷”、“利巷”、“貞巷”呈東西走向的四條巷道並列分布。村民說,這個布局就是古先民利用地理的像形來對應人脈的發展,以前從北門開始東西兩邊後面有兩排魚塘,用石板路覆蓋其上,下面縱橫交錯的水道能將全村的生活污水集中排到村後的池 塘 ,而村前的護城河則常年保持清冽不污染。水道與水道之間共種兩層棘竹,厚密成牆,可以擋風和淨化空氣水源。

私家發現:何氏祠堂繁復精致

榕樹旁的“何氏六世祖祠”是煙橋村6間祠堂唯一保存的一間。清代建立,始建的時間不詳,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重建,光緒十八年(1892年)重修,題額是清同治六年(1867年)順天舉人順德梁騮藻所書,二進三間,抬梁式木結構,鑊耳山牆硬山頂式建築,面積約400平方米,木雕、磚雕及灰塑精巧、手工精細,人物及花鳥栩栩如生,祠堂內有鹹豐九年(1859年)探花順德李文田題匾“淳敘堂”。大門梁柱上石雕、木雕、灰雕和磚雕搭配,樣式乃清末典型繁瑣而精致的風格。祠堂旁邊各有兩小門,非常別致的小條木板拼成,其他地方不常看到的。

另外一間屋頂掛“播聚堂”的牌匾,乃於光緒十八年,由大名鼎鼎的翰林院學士李文田親手所書。李文田來自順德,乃鹹豐六年欽點的探花,當時民間有“文有李文田,武有李小龍”的說法。

只有找到文化元素,才能讓古村落活著

走訪古村落幾個月,越走越多感嘆,其實廣東省的古村落何其多,很多還沒有被挖掘出來。而隨著開發,村民的外遷,古村落千百年來積澱和歷史文化內涵面臨消失和瀕危,這需要靠村民與政府自發做好古村落的申報,而要做到這一步,就需要對文化進行一次整體的挖掘與梳理,讓村落文化在村民中得到普及,形成愛護古村落的共識。而在這一點上,煙橋古村明顯做得很好。

一個村落的生命之源往往縮影在古村落的文化基因中,只有找到文化元素,才能讓古村落活著,這對拯救和保護古村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說煙橋村做得好,是因為它得到了民間的保護力量。煙橋村是南海十大古村落之一,仍然保留了90%的石板街,古村韻味依舊濃郁。但因為保護不夠,古屋毀壞很多,為了更好地將古村保護和開發結合起來,煙橋村特意聘請策劃人陳榮彪為該村歷史文化保護與開發的總策劃師、總顧問。在該團隊的策劃之下,已為煙橋村設計出首個古村V I。

《論語》中有句話,“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我想,古村落的存在意義就在於此,看了古村落所流露出來的敦厚道德,延續了幾千年的傳統,多少能讓現代人浮躁的心沉住氣,從民風厚淳中學習理解生活的禪意。

Tips:

自駕:廣深高速→廣佛高速→南海九江鎮→再上龍(江)高(明)公路,左轉往高明方向,一公裡左右可見煙南村牌,轉右沿著桑園圍公路直走不遠,即可見煙南村村委會大樓,沿小路直走,過一小橋即是煙橋村。(采寫:蔡賢麗)


精選文章: 景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