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凱湖:中俄界湖的隱秘傳奇

自然地理

導讀 興凱湖曾經是中國第一大湖——1861年,清政府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戰敗,被迫與沙皇俄國簽訂了《中俄北京條約》。憑借這個不平等條約,沙俄割去了興凱湖三分之二的面積,蒼茫興凱湖從此一分兩半,北部屬我國黑龍江省密山市,南部則位於今天俄羅斯濱海邊疆區境內。 興凱湖是因為地質斷陷而形成的湖泊,湖盆平坦、湖水不深,在千百萬年的歷史中,興凱湖與注入它的 ...

興凱湖曾經是中國第一大湖——1861年,清政府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戰敗,被迫與沙皇俄國簽訂了《中俄北京條約》。憑借這個不平等條約,沙俄割去了興凱湖三分之二的面積,蒼茫興凱湖從此一分兩半,北部屬我國黑龍江省密山市,南部則位於今天俄羅斯濱海邊疆區境內。

興凱湖是因為地質斷陷而形成的湖泊,湖盆平坦、湖水不深,在千百萬年的歷史中,興凱湖與注入它的大小河流一起,齊心協力,共同塑造出了面積廣闊的湖濱濕地與平原。其中,湖泊北部的“興凱湖平原”面積達上萬平方公裡,向北與“東北膏腴”三江平原相接。

興凱湖

興凱湖是富庶的。早在6000多年前,世界罕見的“新石器漁獵文化”——新開流文化就在湖畔盛極一時。往後的許多東北少數民族,如肅慎、靺鞨、女真紛紛以此為中心崛起,他們建立的政權有渤海、金,也有後來一統中原的大清王朝。

清朝建國之後,為使這片祖先“龍興之地”免受侵擾,從順治朝開始就對興凱湖地區實施封禁,嚴禁人們到此漁獵、耕種。這片廣袤的地域就此沉寂,直到被列強的槍炮驚醒。自1861年興凱湖被割讓後,清政府長久以來的“封禁”政策便不攻自破,內地“闖關東”的人們開始遷居這裡,捕魚、屯墾。然而,由於興凱湖地區的自然條件嚴酷——冬季最低氣溫零下30度,湖面封凍期可達半年之久,所以,從清末到新中國建立前,興凱湖的開發都是斷斷續續,不成氣候,這裡依舊保持了原始、蒼涼的狀態。

中俄界湖

對興凱湖的大規模開發,是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的。1953年朝鮮戰爭停戰後,數萬志願軍戰士轉業進駐興凱湖畔,開始了轟轟烈烈的“開發北大荒”運動,興凱湖、“北大荒”就此成為當代中國史上一個揮之不去的印記。後來有人講,興凱湖就是“北大荒的搖籃”,這句話是中肯的,整整兩百年的東北墾荒史,被興凱湖完整記錄。

拋開沉甸甸的歷史,今天的興凱湖以三大物產延續著傳奇——白魚、海東青與興凱湖梅花鹿。白魚又名翹嘴紅鲌,在清朝曾是專供皇家的貢品;海東青是久負盛名的猛禽、獵鷹,它們在興凱湖上盤旋,猛撲之下,捕捉天鵝的凌厲身姿足以震撼人心;興凱湖梅花鹿是世界梅花鹿的全新物種,有著“長頭、寬額、堅蹄、元寶嘴”的獨有特征,看著這些在湖蕩邊自由徜徉的生靈,也許沒人知道,它們的血統竟源自曾經的“蘇聯國寶”——烏蘇裡梅花鹿。

被國境線穿越的冰雪大湖

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東北黑龍江境內的興凱湖便被一條新的中俄邊界線劃開。這個昔日的中國第一大淡水湖,從此便分屬兩國,成為中俄界湖。

這裡是動植物的天堂

或許是因為距離太過遙遠,也或許是因為它“界湖”的特殊身份,興凱湖在國內的知名度並不高。鄱陽湖、洞庭湖、巢湖——這些“小兄弟”的名聲在今天遠在興凱湖之上,而有關興凱湖的成因、特征也是在最近幾十年才被搞清楚的。

1975年,日本著名導演黑澤明的影片《德爾蘇·烏扎拉》上映,電影中最精彩的一段就是描寫俄國民族學家阿爾謝尼耶夫在興凱湖上的生死經歷。後來,《德爾蘇·烏扎拉》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電影原著也於2005年在中國翻譯出版,風行一時。從此之後,興凱湖畔就有了很多遠來的觀光者,而這裡的別樣風景也開始闖入人們的視野。

“火成湖”之誤與興凱湖的成因

有關興凱湖的成因,歷史上曾有多種說法。其中最著名、影響最大的一種就是“火成湖”——也就是由火山噴發形成。這種說法的始作俑者是前蘇聯遠東科學院的科學家們,而他們的理由也很簡單——黑龍江地區在遠古時火山噴發頻繁,至今仍留下了如“五大連池”這樣的火山湖泊,而且從整體上看興凱湖湖盆,近圓的形狀也很像一個破火山口。

在上世紀 50年代,我國的科學研究是“一邊倒”,全面向蘇聯老大哥學習,他們提出的興凱湖成湖理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奉為圭臬,甚至還寫進了當時的地理教科書中。這種影響一直持續到1959年中蘇交惡,此後,蘇聯人的影響從科研領域慢慢退出。也是從這時開始,我國地質科學家們終於真正走近興凱湖,對它開展了一系列細致研究。火山湖的說法便值得推敲了。

美麗的山花

興凱湖又稱興開湖,這“興凱”和“興開”都是如果興凱湖是由遠古火山口積水成湖,那麼它的在後來的歲月中,興凱湖是“火成湖”的說法終當地滿族語,意思是“水往低處流”,而對興凱湖的廣闊的湖泊、濕地同蜿蜒回環的河流一水深將遠遠超過現在的測量結果。從現代興凱湖於被推翻,它的真正成因也逐漸浮出水面——湖泊是探索,最早也是從走訪湖岸居民開始的。據一些世居起,共同組成了興凱湖得天獨厚的生態4380平方公裡的面積來看,這個“火山”的規模一定由地質構造抬升、斷陷而成。根據科學家的地質推興凱湖畔,以打漁為生的滿族居民講:興凱湖面積雖系統。由於清代的“封禁”政策,興凱巨大無比,那麼它噴發過後,留下的火山口深度怎麼演,早在新生代第三紀(距今6500萬年~180萬年)以大,但湖水卻不深,最深處也不過10來米。後來,經湖開發較晚,當地的自然生態直到今天會只有10米?例如,位於黑龍江北部的火山湖五大連前,興凱湖地區在歷次地質運動中形成了東北—西南過科研人員的勘測,當地居民的說法得到證實——興還帶有很多原始、純真的味道。池,水深就是興凱湖的三倍,超過30米。不過又有人走向的太平嶺、老爺嶺、完達山、錫霍特(在今俄羅凱湖中國一側(1861年後興凱湖成為中俄界湖)的平提出,是不是千百萬年來湖水的淤塞使火山湖床變淺斯境內)等山脈和山脈之間的盆地。到了第三紀末均水深都不及10米,再調閱前蘇聯留下的興凱湖水文了呢?這個說法顯然不靠譜——補給興凱湖的河流水期,由於受到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的影響,古興凱湖地資料,發現蘇聯一側的水深也不大。於是,興凱湖是質都非常好,含沙量很低,不具備將如此大的湖泊淤區周圍的山地持續上升,而中部則大規模陷落,使原來的盆地擴大加深,形成了古興凱湖盆。

跟今天的興凱湖相比,古興凱湖盆面積要大得多,方圓有數萬平方公裡。新生代第四紀後期時,由於地殼的下陷逐漸減緩甚至局部上升,古湖盆也隨之縮小,從而造就了現代興凱湖的雛形。

電影鏡頭下的冰雪大湖

興凱湖的出現,猶如在大地上嵌進了一個碩大無比的平底煎鍋,它開始張開懷抱,吸納周圍的大小河流。據文獻記載,注入興凱湖的水道主要有9條:東岸為半泡子河;南岸為雷鳳河、橫道河;南岔河、北岔河、網房子河、夕陽河、烏札庫河、白棱河自西岸注入。湖的東北則為出水口,湖水在此流進松阿察河,蜿蜒注入烏蘇裡江。

美景

不知用了幾千年的時間,興凱湖才被河流充滿,成為煙波浩渺的北國大湖。從面積上看,在1861年被沙俄侵占以前,興凱湖的面積在我國僅次於青海湖,超過今天的國內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而古典名著《水滸傳》裡那個浩浩蕩蕩的水泊梁山,也不過才區區八百裡,和興凱湖相比更是小巫見大巫——興凱湖可以裝下10個梁山泊還綽綽有余。

由於地處高緯度地區,興凱湖每年的封凍期特別長,全年中有近半時間被冰雪覆蓋,湖冰厚處可達1米。深冬季節走近湖面,但見飛雪漫卷,茫茫冰蓋延伸遠方直與天際相交。興凱湖的冬季是寂寞的,酷烈的極寒足可讓一切生靈望而卻步,千百年來,除了土著漁人和那些辛勤的屯墾者,這片區域幾乎無人了解。然而,就在1975年,日本著名導演黑澤明的電影《德爾蘇·烏扎拉》卻將興凱湖的景色、興凱湖的冬季推到了全世界觀眾的眼前。

冰雪世界

《德爾蘇·烏扎拉》講述的是沙俄民族學家阿爾謝尼耶夫深入烏蘇裡地區(今我國黑龍江省東部、俄羅斯濱海邊疆區西部,烏蘇裡江流域),與當地赫哲向導德爾蘇·烏扎拉一起的探險經歷。影片中一個最著名的場景就是阿爾謝尼耶夫、德爾蘇兩人被困在了冰封的興凱湖上——飛雪如刀,湖似砧板,地平線上的落日被飛雪遮蓋。蒼茫天地間,兩個男人在寒冷漆黑的冬夜裡合力抗擊著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雪。他們知道,任何企圖走出這片冰封大湖的努力都是白費的,因為它無邊無際,因為這個湖上的暴風雪比任何地方的都要凶猛,他們只能不停地揮刀砍湖中的蘆葦,通過這種無休止的運動防範被凍僵的危險。

也許是他們的執著感動了天地,阿爾謝尼耶夫和德爾蘇·烏扎拉最終走出了湖泊,通過這一過程黑澤明導演詮釋了生命的絕望與抗爭,同時也讓人們記住了興凱湖——這個僻處亞洲東部,無邊無際的冰雪大湖。《德爾蘇·烏扎拉》獲得1975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2005年,電影劇本原著被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中譯名為《在烏蘇裡的莽林中》),同樣的,盡管文字由俄文變成了中文,表達形式也由電影變成了書本,但興凱湖一節仍最為精彩。每年,拿著書本“按圖索驥”到興凱湖邊探奇的人不在少數,這裡冰雪依舊,只是那位忠厚善良的赫哲獵人德爾蘇·烏扎拉已不見了蹤影。


精選文章: 自然地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