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節島巨石像運輸法猜想:繩索拉動搖擺前進

人文地理

導讀 夏威夷,3組志願者拉動復活節島巨石像復制品,讓巨石像發生搖擺,一點點向前挪動 復活節島巨石像復制品,高10英尺(約合3米),重5噸,在3組志願者的拉動下緩緩移動 美國加州州立大學長灘分校的考古學家卡爾-利波(左)和夏威夷大學考古學家特裡-亨特,站在巨石像復制品前面合影留念 復活節島上的巨石像,注視著遠方的大海。科學家提出了很多理論,解釋巨石像如 ...

夏威夷,3組志願者拉動復活節島巨石像復制品,讓巨石像發生搖擺,一點點向前挪動

復活節島巨石像復制品,高10英尺(約合3米),重5噸,在3組志願者的拉動下緩緩移動

美國加州州立大學長灘分校的考古學家卡爾-利波(左)和夏威夷大學考古學家特裡-亨特,站在巨石像復制品前面合影留念

復活節島上的巨石像,注視著遠方的大海。科學家提出了很多理論,解釋巨石像如何建造和運輸

7月期《國家地理雜志》封面,展示了古人拉動巨石像的情形

6月26日消息,復活節島上的巨石人像高度在4到33英尺(約合1.2到10米)之間,一些巨石像的重量超過80噸。一直以來,沒有掌握現代技術的古人如何運輸這些龐然大物就是一個不解之謎。根據刊登在美國《國家地理雜志》上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古代的玻利尼西亞人可能借助繩索拉動巨石像,利用巨石像的搖擺一點點向前挪動。

復活節島巨石像凝視著遠方的大海,一直充滿神秘色彩。來到這座海島後,玻利尼西亞人破壞當地的生態系統,最後也難逃自我毀滅的命運。巨石像是古代的紀念碑,高度在4到33英尺之間。據傳說,巨石像是玻利尼西亞人從遠方的一個采石場運到現在位置。大約公元800年,玻利尼西亞人駕駛獨木舟橫渡太平洋,在海上行進了1000英裡(約合1600公裡)後來到復活節島。巨石像造好後,他們便立即著手運輸。

一些巨石像的重量超過80噸,沒有掌握現代技術的古人如何運輸這些龐然大物一直就是一個不解之謎。根據刊登在美國《國家地理雜志》上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古代的玻利尼西亞人可能借助繩索拉動巨石像,利用巨石像的搖擺一點點向前挪動。不過,島上居民堅信另外一種截然不同的解釋。居民蘇裡-圖基表示:“專家們可以想說什麼說什麼,但我們知道事實真相,巨石像是走到目的地的。”

從某種程度上說,島上居民的觀點是正確的。科學家在試圖還原運輸過程中采取的方式形像地說就是“直立行走法”。之所以采取這種方式源於巨石像的具體特征。巨石像腹部突出,重心前傾,有利於采用這種運輸方式。運輸時,18個人借助繩索拉著巨石像來回擺動,一點一點向前挪動。在此過程中,巨石像兩側分別有4個人,後面是10個人,整個過程就像拉住在草地上狂奔的寵物狗。

為了了解古人如何運輸巨石像,志願者制造了一個模型。模擬過程在夏威夷郊外進行。研究人員並不認為古人采用的就是這種方式,但同時也指出這種方式符合島上居民口口相傳的巨石像“走到”目的地的說法。在復活節島上,他們發現道路兩旁布滿碎石,這也支持了他們的理論。這些碎石可能是運輸過程中從巨石像上脫落的。

沒有任何資料顯示復活節島巨石像是在18世紀歐洲人登島之後建造的。當時,復活節島上只有少量樹木並且骨瘦如柴。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新西蘭梅西大學的生物地理學家約翰-弗倫雷發現證據(保存在湖泊沉積物中的花粉),證明這座島嶼在幾千年時間裡一直被森林覆蓋,包括擁有數百萬年歷史的巨型棕櫚樹。在大約公元800年玻利尼西亞人來到這座島嶼之後,森林遭到瘋狂砍伐。

在2005年頗具影響力的著作《崩潰》(Collapse)中,賈裡德-戴蒙德引用了弗倫雷的研究發現。他指出古代的復活節島居民在無意間制造了生態滅絕悲劇。他們很不幸,在這樣一座脆弱的島上定居。復活節島座落於偏遠地區,氣候干冷,風很難將塵土帶到這裡。島上的火山處於沉睡狀態,無法提供可以肥沃土壤的火山灰。為了獲得柴火和開墾農田,他們砍伐森林。隨著樹木越來越少,他們無法繼續制造適於海上航行的獨木舟,也就無法出海打魚,只能以鳥類為食。

由於土壤遭到侵蝕,農田產量減少。在歐洲人登島前,復活節島爆發內戰並發生嗜食同類的悲劇。戴蒙德在《崩潰》中指出,復活節島文明的衰亡證明人類過度開采自然資源將導致自我毀滅。如果不采取措施,我們的未來也可能遭遇這種厄運。此外,建造巨石像也加速了自我毀滅過程。在戴蒙德看來,巨石像是當地首領的權力像征,在復活節島這樣一座偏僻的島嶼,他們沒有其他方式展示自己的權力。

首領們相互攀比,所建造的巨石像的體積也越來越大。戴蒙德認為他們將巨石像搬運到木橇上,木橇在原木軌道上移動。復活節島巨石像研究計劃負責人、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考古學家喬-安妮-範-蒂爾伯格證明了這種運輸方式的可行性。不過,這種方式需要很多人參與,同時耗費大量木材。隨著森林的消失,內戰爆發,島上居民推倒巨石像。截至19世紀,已經沒有一座巨石像保持直立姿態。(孝文)

華夏地理iPad雜志登陸App Store 全新的移動閱讀體驗


精選文章: 人文地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