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龍號首次6900米深海取樣:目擊白色生物

科技

導讀 水面監控系統顯示潛水器到達的位置。新華社記者 羅沙 攝 這是世界同類載人潛水器首次在6900米深度成功實現海底沉積物取樣。(科技配圖) 據新華社電 中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19日進行七千米級海試第二次下潛試驗,潛水器開展了近底巡航、照相、攝像、海底微地形地貌測量,並坐底完成沉積物及海水取樣、標志物布放等作業,最大下潛深度達到6965米。 這也是世界同 ...

水面監控系統顯示潛水器到達的位置。新華社記者 羅沙 攝

這是世界同類載人潛水器首次在6900米深度成功實現海底沉積物取樣。(科技配圖)

據新華社電 中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19日進行七千米級海試第二次下潛試驗,潛水器開展了近底巡航、照相、攝像、海底微地形地貌測量,並坐底完成沉積物及海水取樣、標志物布放等作業,最大下潛深度達到6965米。

這也是世界同類載人潛水器首次在6900米深度成功實現海底沉積物取樣。

白色生物在海底爬行

19日5時14分,“蛟龍”號潛水器被布放入水。5時25分,潛水器開始下潛。8時30分左右,潛水器到達海底,隨即開展近底巡航和坐底作業。12時左右,潛水器完成全部試驗計劃,拋載返航。16時27分,潛水器順利回收至甲板,全部試驗過程歷時687分鐘。

“蛟龍”號海試現場總指揮劉峰介紹說,“在6965米海底看到的景像,跟下潛之前想像的不太相同。海底看上去貧瘠荒蕪,但是仔細觀察的話,可以看到指甲蓋大小的白色生物在海底快速爬行,很可惜沒能抓住它”,潛航員唐嘉陵說,“在做沉積物取樣時,感覺海底的泥土很黏稠,就像在用一根管子捅一塊奶油。”

排水功能出現不正常

劉峰表示,本次下潛中,“蛟龍”號的可調壓載系統無法正常實現排水功能,預計需要一天時間徹查故障原因,進而排除故障並完成潛水器的例行維護。

“海試現場指揮部初步決定21日開展七千米級海試第三次下潛試驗”,劉峰說。他同時表示,第三次下潛試驗的具體下潛時間將根據海況、設備和人員的狀態決定。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7000米海試6月15日在西太平洋的馬裡亞納海溝試驗區完成了第一次下潛試驗,最大下潛深度達6671米,創造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

華夏地理iPad雜志登陸App Store 全新的移動閱讀體驗


精選文章: 科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