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1年,一個意外的發現將大連人類史推演到史前一萬年。瓦房店市祝華街道龍山村的礦洞中堆著大量距今17000年前的化石。其中最令考古專家震驚的是,洞穴中不但發現了豐富的生物物種,還有古人類留下的骨制品、石器。1萬多年前,大連祖先馳騁在草原上追逐著體型巨大的野馬,被大連自然博物館的專家們譽為“獵馬人”。
這是迄今為止大連地區發現的最早的古人類活動遺址,獵馬人與北京山頂洞人同處舊石器時代。種種跡像表明,早在上萬年前,遼南就是連接中國華北——東北之間人類和動物遷徙、中國——朝鮮半島——日本列島舊石器時代晚期古人類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獵馬人很可能與山頂洞人和遷移到朝鮮、日本列島的先民有著血緣關系。
大連祖先可追溯到史前一萬年
上萬年的地質變化將大連古人類化石淹沒在歷史長河之中,他們到底是什麼模樣至今仍是一個謎,但在漫長的時間縱軸上,大連祖先用一個個充滿創造力的工具標記著他們的存在。
距今7000年前,大連長海縣廣鹿島上升起大連第一縷炊煙。祖先們已經培育出人類最早的蕎麥,並傳播到整個亞歐大陸。他們修建了半地穴式的房子,用今人無法想像的工藝將骨頭磨成細針,在堅硬的石塊上刻下神秘而精美的圖案。他們學會了漁獵,用以骨頭做成的魚鉤釣起過體形龐大的魚。
在旅順口老鐵山下,先民們已經開始以海為生,在風浪中尋找生存的意義。他們創造了更復雜的漁獵技術,學會織網捕魚。隨著文明不斷繁衍,大連先民們還在大海中尋找美,把貝殼串成項鏈掛在頸上。
1981年,大連自然博物館專家發掘古龍山遺址時,發現大量古人類制造的工具化石,這將大連歷史向前推進了1.7萬年。這一發現在當年引起轟動,當時整個東北地區僅有20余處舊石器時代遺址,而像大連古龍山遺址這樣出土如此眾多的化石,不但東北地區,在全國範圍內亦不多見。
從遠離大陸的長海縣廣鹿島,到內陸腹地瓦房店古龍山,再到西邊的旅順,幾乎大連的每個區域都曾發現過古人類居住的痕跡,活動範圍極為廣泛,群族也曾相當繁盛。考古學家稱甚至在大連通往旅順的路邊撿到過舊石器時代的石制品。
從舊石器時代直到現代,幾千年來,遼南大地上祖先們的足跡從來沒有停息過。諸多考古發現讓人們越來越好奇,沒人能說清楚,到底是什麼把人類的腳步吸引到這片土地上,在這裡挑戰自然、繁衍生息。
礦區發掘出“寶藏”震驚國內
古龍山遺址在龍山村的一家石灰岩礦場的深處,1981年4月,工人們在采礦時發現一處洞穴,洞中有大量的石塊狀堆積物。工人們將發現的“石頭”送到文化部門,工作人員推斷可能是動物化石,立即聯系大連市自然博物館的專家。當時,周信學和孫玉峰先期趕到古龍山進行探查。
盡管時間已經過去了30余年,孫玉峰還記得第一次看到那些化石的震撼:“在村民的指點下第一次爬進洞,在手電筒的照射下,看到一片白花花的動物骨骼化石,甚是令人驚訝。 ”孫玉峰說,古龍山位於一個小型山間盆地中,屬瓦房店北側老孤山的南延凸出部分,山麓南側有小河流過。埋藏學研究表明,這種地貌特征常成為舊石器時代人類選擇居住的主要目標。“我們確信這是一處極具發掘價值的化石地點。”孫玉峰把古龍山考古發掘視為一生中最有意義的工作,由周信學帶隊,分別於1981年秋和1982年夏連續兩年、先後兩次,進行了長達6個月的挖掘工作。
在旁人看來,洞穴考古歷來在考古研究中最具神秘色彩,而事實上,發掘工作有點像礦工探礦。自然博物館專家們挖掘的只是一個岔洞,因以往長期采石,主洞已經不復存在。洞口位於采石作業面上,洞穴最寬處1.2米,最窄處0.5米,總長度62米,深淺不一,最深約3米。動物化石散亂地埋在狹長的洞內。洞內架著橋板,拉線安燈,專家們戴著安全帽,貓著腰,一點點向前挖掘。然後再一筐筐,人傳人地往外運。洞內沉積物以黏土為主,參與挖掘的村民收工出洞時,從頭到腳渾身上下都是黏泥。很多時候,為了保證化石骨骼完好,村民都是用手指挖。“在上世紀80年代,這是大連考古界的一件大事。”大連自然博物館地層古生物學專家劉金遠告訴記者,古龍山的發掘整理出數萬件化石,其中大量遠古脊椎動物化石在國內外極為罕見。
大連獵馬人與山頂洞人可能是“親戚”
“在古龍山遺址的發掘中有兩個最重要的發現,一是數量眾多的馬類化石,一是古人類的骨制工具和7件石器。 ”劉金遠說,在隨後的研究中發現,古龍山發掘的馬類化石中有一種體形巨大,完全有別於中國野馬的種類,這種身型與歐洲同期野馬有很多相似之處。這是國內首次發現的新品種,被定名為“大連馬”。
而在332件骨制品中無一例外地帶有錘擊痕跡。其中有近300件有明顯的人工加工特征,所有錘擊方向有一定傾向性,而且主要是向骨外壁打擊。雖然做成的帶刃口的工具數量有限,但依然可以看出,當時古人類已經有意識在制作捕獵工具。另外,古人類對骨骼類型的選擇有明顯的區別。“其中片狀端刃骨制品加工良好,當時在國內沒有相似的化石,被視為古龍山遺址出土的有代表性的標本。”劉金遠說,另外7件石制品數量雖少,也顯示出古龍山古人類對石制品制作已有相當成熟的技術。
由於礦場開發已破壞古龍山的部分遺址,專家們並未發現古人類化石,但大量的馬類化石和骨制品證明,古龍山遺址處的古人類以游獵野馬為生,自然博物館專家稱之為“獵馬人”。
劉金遠介紹說,在遼東半島發現的古人類遺址,年代最久遠的是營口地區的金牛山遺址,距今約28萬年前,屬於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金牛山遺址發現了人骨化石和人工打制的石器,其年代雖然較距今170萬年前的雲南元謀人和距今50萬年前的北京猿人為晚,卻是東北地區迄今發現最早的古人類遺址。
而專家發現,從獵馬人的生存狀態和打制的骨器、石器看,與50萬年前的北京地區周口店遺址有很大的一致性和傳承關系。“而且獵馬人和山頂洞人處於同一個時期。 ”劉金遠說,兩者很有可能帶有某些親緣關系。有學者認為,獵馬人是中國猿人向瀕臨大海氣候適宜的東北南部地區遷移而形成的古老的土著種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