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游寶安 探尋恬靜秀美的都市田園景像

景點

導讀 深圳市寶安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夏、商、周為百越地,東晉鹹和六年(331年)置寶安縣建制,迄今已有1600多年。這裡不僅有鳳凰古廟、文塔、文昌閣、永興橋、曾氏宗祠等古代嶺南建築的經典傑作,還有迷人的都市田園、山水風光。不必去太遠的地方,走進寶安,就能探尋那恬靜秀美的都市田園景像。 鳳凰山森林公園 探尋文天祥足跡 鳳凰山不因山高而名,也不 ...

深圳市寶安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夏、商、周為百越地,東晉鹹和六年(331年)置寶安縣建制,迄今已有1600多年。這裡不僅有鳳凰古廟、文塔、文昌閣、永興橋、曾氏宗祠等古代嶺南建築的經典傑作,還有迷人的都市田園、山水風光。不必去太遠的地方,走進寶安,就能探尋那恬靜秀美的都市田園景像。

鳳凰山森林公園 探尋文天祥足跡

鳳凰山不因山高而名,也不以“聖水靈泉”、“松徑風琴”等自然景觀而奇,其名氣由來發端於元朝初葉文天祥第三代侄孫文應麟的一次傳世善舉。他集資在鳳凰山中修建了鳳岩古廟,寄托對文天祥的哀思。此後幾百年來,鳳凰山便日漸出名,特別是逢年過節,上山游客驟增,既為祈福而來,也為緬懷文天祥而來,順勢登高遠望,抒展情懷。

在鳳凰山的“望煙樓”極目遠眺,可觀珠江入海口煙波浩渺的雄姿和因文天祥名詩《過伶仃洋》而聞名的伶仃洋和伶仃島勝景,還有山腳下文氏後裔生活的鳳凰古村落,以及為紀念文天祥而建的鳳凰塔。

蠔殼屋 蠔民的智慧結晶

沙井的蠔殼屋(江氏大宗祠)已有400余年歷史,是目前深圳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蠔殼屋。

在現代人眼中,蠔殼為牆十分稀奇。但據考證,在明代以前,這可能是珠江三角洲地區常見的建築方式。用這種方式構建的大屋,冬暖夏涼,不積雨水,不怕蟲蛀,很適合嶺南的氣候。另外,選用蠔殼做建築材料,多半還因為那時靠海吃海,吃蠔跟養蠔都比較普遍,蠔殼材料豐富。至於拿來作祠堂的牆壁,是否也寄寓著保佑漁民出海平安的願望,如今已無從考證。

永興橋 記載歷史的繁華

與江南古鎮裡那些成雙成對橫臥清流的石橋相比,沙井的永興橋顯得孤獨很多,它是深圳現存唯一的古代橋梁。

永興橋是一座典型的石拱橋,橋長足足有50米,三孔橋洞,有5米的高度,想來是能過裝滿茅草的木船。橋身全用花崗岩的條石砌成,樸實大方,只在橋頭的望柱上雕刻了小石獅。如果細心的話,還會發現在橋面正中間的欄板上淺淺地刻有龍和鳳的圖案。永興橋時逾三百載,是深圳市不可多得的古橋梁之一,也是古代深圳人民智慧和技藝的結晶。

勞務工博物館 全國首家

2008年4月28日,國內第一家以勞務工歷史為題材的專題性博物館——寶安石岩勞務工博物館正式開放。博物館是一家由30萬港幣注冊資金,發展壯大到如今總產值超過5億元的上屋電業公司原址。在2006年,被寶安區政府工作人員發現並進行了可行性研究之後,由區政府投入350萬元,加以保護性改造,以原貌展現在大家眼前。在深圳這樣一個到處開發建設的土地上,能夠完好地保留下來,其本身就是一個看點。

博物館收藏了3000多件展品,有各式各樣的廠牌、工卡、就業證、暫住證、電話卡、日記本、工作服、鉗子……還有一張張的車票、一封封的家書、一落落的彙款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兩張看起來毫不起眼的協議書,它是上屋電業公司於1978年12月18日正工簽訂的合同,而這一天,正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日子,這不僅是歷史的巧合,更是深圳作為改革開放先行者最具說服力的證明。(張 兵)


精選文章: 景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