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發之前,佛羅倫薩給我的印像僅僅是教科書裡的文藝復興、畫冊中的柱式結構、博物館裡面價值連城的藝術品,就像是飄在生活上空的藝術泡沫,跟我們的生活沒有一點關系。而此次的佛羅倫薩之行,不僅是對美的印證與文化的親近,更是觀念的轉變。
百花大教堂

佛羅倫薩的中心城區緊湊而精巧,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大。行走在佛羅倫薩的街道裡,很快就能感受到它的城市肌理。相對於現代都市規劃中在區域內填充建築物的加法,佛羅倫薩更像是用了減法,仿佛是在原本密不可分的建築中切出道路和公共空間。而在切面上,風格迥異的單體建築物和諧地兼容在一起,給予了空間上的整體性,使整個城市和諧而充滿節奏感。
在整個城市的中心,聳立著著名的百花大教堂,就是佛羅倫薩城市肌理的發源。在城區內所有的建築中,它獨立而不孤獨。各種商店,餐館以及酒店定義了整個大教堂廣場的邊界。日常生活的氛圍與大教堂神聖的光輝和諧統一,仿佛在宣告著佛羅倫薩的宗教文化與世俗生活的可融性。
意大利的教堂或多或少都帶有家族色彩,佛羅倫薩也不例外。相較於中國的廟宇,教堂亦有宗氏祠堂的意味,大多教堂都由富有的家族資助建造。百花大教堂便是由當時佛羅倫薩最富有的美第奇家族贊助建造。在長達175年修建歷程中,這座教堂也見證了美第奇家族從成功的商人轉變為佛羅倫薩真正統治者的過程。

然而,百花大教堂並非完全是執政者的孤芳自賞,它亦是人民勝利的像征。大教堂建造的初衷是為了慶祝市民們在與貴族們的政治鬥爭中的勝利。爾後大教堂的贊助者喬瓦尼美第奇亦是因為在政治上站在了人民的一邊而奪得政權。
在建築設計上,百花大教堂並不屬於羅馬教廷所推崇的中世紀哥特式,集中式的平面和突出的穹頂曾被天主教教廷視為異類。但是,當百花大教堂的穹頂被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的建築師們所借鑒,世俗的力量已然戰勝了宗教的專制。而建築工匠們在建築與結構上的大膽創新亦使大教堂成為了文藝復興時代初期的裡程碑。
圍繞著百花大教堂行走,我無法自拔地欣賞起每一塊大理石來,或粉紅,或淺綠,或乳白,是如此光潔規整,恰如其分地鑲嵌在一起。而托斯卡納大理石那特有的紋理又讓每一塊都散發著其特有的自然的光澤。由於這些大理石的裝點,百花大教堂不僅有著其他教堂的莊嚴雄偉,更增添了一份柔美和親切感。我想,這與當年佛羅倫薩市民的審美偏好是分不開的。
市政廳廣場

市政廳廣場是曾經是佛羅倫薩的政治中心,傳說當年佛羅倫薩人會在這片廣場裡進行政治辯論和民主投票。而如今,這裡變成了佛羅倫薩最主要的旅游景點之一。每日廣場上人頭攢動,或許也能反映出幾分當年的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