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國古墓葬船坑罕見 保留中國唯一王陵設計圖

考古

導讀 刻著字的神秘河光石 一個在動蕩不安的戰國時代,幾經起落、放射異彩的國家突然抽身於歷史舞台之上,全無了蹤影;這個不同於中原諸侯、不屬於華夏的北方少數民族的國度,後人也只能在典籍裡見到關於它的只言片語。值得慶幸的是,兩千多年後,考古專家們可以用豐富的遺存,開始補寫那個神秘王國的文明歷程…… 上世紀70年代,河北省平山縣農民平整農田時刨出 ...

刻著字的神秘河光石

一個在動蕩不安的戰國時代,幾經起落、放射異彩的國家突然抽身於歷史舞台之上,全無了蹤影;這個不同於中原諸侯、不屬於華夏的北方少數民族的國度,後人也只能在典籍裡見到關於它的只言片語。值得慶幸的是,兩千多年後,考古專家們可以用豐富的遺存,開始補寫那個神秘王國的文明歷程……

上世紀70年代,河北省平山縣農民平整農田時刨出了戰國時期的大瓦,從而引出村民劉西梅老人關於古石神秘文字的故事。於是,2200多年前消失的一個神秘王國與今人不期而遇了……

1974年冬天,平山縣三汲鄉農民開始大規模平整農田,引起當地文物管理部門的關注與不安:農民不斷到附近一些被懷疑是古墓的大土丘上取土,已對現場造成了破壞。考古人員迅速趕到了現場,發現被農民刨開的封土下面,到處埋著戰國時期的瓦,那是宮殿建築所用的大瓦。

古墓遭到破壞,讓人深感痛心,也給了考古人員一個盡早打開墓葬的機會。這期間,當地一位農民,向考古隊隊長陳應祺講起了一件往事:30多年前,村裡有個叫劉西梅的老人,夏天下大雨把家裡地頭衝垮了,他就在另一塊沒有種莊稼的地裡起土填埂擋水,結果挖出一塊大河光石。石上面刻有文字,可誰也不認得那是什麼字。

這件事立刻引起了考古人員的興趣,他們隨即來到劉西梅家,看到了這塊石頭。雖然當時,誰也不能解讀這些戰國時代的文字,但他們內心已隱隱約約地意識到,自己與2200多年前消失的一個神秘王國不期而遇了。

公元前5世紀,由於周王朝統治的日漸衰落,中國進入了烽煙四起、諸侯紛爭的戰國時代。就在這一時期裡,一個在北方大山深處逐步壯大起來的古老民族——鮮虞,在經歷了無數年的苦鬥後,建立起了自己的國家——中山國。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率領他的子民開始越過太行山,向東部平原遷徙,並定都在諸侯國勢力薄弱的地帶。但是,這個弱小的國家,從一開始就受到了來自強敵的不斷侵擾,終於在公元前407年,被魏國所滅,成為魏的屬國。

國破家亡,逃避到大山之中的桓公,經過反思後逐漸成熟起來,經過20多年的抗爭,再度出山復興了自己的國家。此後,中山國逐漸國富兵強,不僅參與“五國相王”,開疆拓土,也埋下了招人嫉恨的種子。公元前296年,國力日衰的中山國都城——靈壽,終於抵擋不住強敵的連續進攻而陷落,一代強國至此宣告滅亡。

在中山國滅亡的2270年後,考古人員在平山縣三汲鄉意外見到的這塊石頭,與這個神秘王國之間是否存在著某種聯系呢?或者,這些文字僅僅只是一道咒語?

古文字專家李學勤首先肯定了這塊石頭屬於戰國時代的遺物,並對石頭上的文字進行了翻譯。

“監罟(gu)有(you)臣公乘得守丘其舊將曼敢謁後□(Chu)賢者”。這些類似密碼般的古文字,實際是戰國時代一個叫公乘德和一個叫舊將曼的人,留給後人的一段自我介紹。

手工業作坊遺址

2000多年前,兩個守墓人留下的這段話語,證明了這個古墓比較集中的區域,是戰國時代一個王家園陵的所在。那麼,它到底是哪一個王家的園陵呢?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那個神秘的中山國。

人們先在距離古墓群不遠的地方,發現了一些手工業作坊的遺址。大量的作坊遺址、居住遺址和零星文物的發現,為最終搞清古墓群與中山國都城之間的依存關系開了一個好頭。

與此同時,一個更加深入的考古發掘行動從編號為1號的古墓周圍開始了。

1號古墓是古墓群中體形最大的一個,雖然經過兩千多年的風雨侵蝕,1號古墓的饗堂早已坍塌,但經考古建築學家對遺跡測量後繪出的圖形看,這個墓頂建築共由一層饗堂、兩層回廊組成,氣派恢宏,高大巍峨,顯示出墓中主人地位的顯赫。不僅如此,地上封土至今仍然高達15米,東西底邊長92米,南北底邊長110米。封土平面基本為方形,由下到上構成三級台階,第二級台階以上還殘存著建築的遺跡。

隨著勘探範圍的擴大,人們在1號墓外圍先後發現了6座陪葬墓、2個車馬坑、1個雜殉坑。陪葬人的頭部都朝向主墓,說明其與主墓中人物的關系十分密切,應該是主墓中人物的妻妾。陪葬中出土的大量玉器,從器型上分,有禮用的玉壁,有飾用的玉佩,有實用的玉梳、帶鉤、玉人和一些小玩具。它們都是玉器中的珍品佳作,反映出主人身前的榮華富貴。而距離主墓稍遠一些的6號陪葬墓中,出土的隨葬器物大多就只是一些粗糙的灰陶和小玉石了。6號陪葬墓中的女主人或許是一個比妾的身份還要低下的奴婢,但一個擁有成群妻妾的人,也一定會擁有更多的奴婢,為什麼只有她可以葬在主人的身邊?恐怕是一個難解之謎。

陪葬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葬船坑的設置,這在中國北方的古代墓葬中十分罕見。

1974年的冬天,考古人員對1號古墓周圍陪葬墓和殉葬墓的發掘結束了。此次發掘的一個重要成果,就是證實了主墓中人物的君王身份。但是,對主墓的發掘並沒有被馬上列入計劃。

1975年秋天,考古人員開始對6號墓實施發掘。誰也沒有想到,一個民工在主墓室側面平台上意外踩空的一腳,竟踩出了一個寶庫。

1975年秋天,考古人員開始對6號墓實施發掘,這是一個在外形上比1號墓小一些的古墓,但墓道也長達了90米。可是,這個墓的主墓室曾遭到過嚴重的盜掘,已經一無所有了。

可誰也沒有想到,一個民工在主墓室側面的平台上,意外踩空的一腳,竟踩出了一個寶庫。陳應祺回憶說:“我們挖到那一層,一個民工往上一踩,哧溜一聲,那只腳就下去了,一個大窟窿,嚇他一跳。把他拉起來,老百姓一看說,好大的煙!因為是冬天,窟窿裡冒出的實際是熱氣。”

一個在以往的考古發掘中,從來沒有見過的墓葬格局出現了。在主墓室的兩側,竟然還有兩個與主墓室互不相連,用來放置陪葬物品的倉庫。這種超常規的墓室結構設計,被以後的發掘證明為,是戰國時期中山國王陵墓所獨有的。也正因如此,才使得中山國王陵墓葬中的大多數寶物,在2000多年中一次次逃過盜劫,被保護了下來。在主墓室東西兩側的寶庫中,一次就出土了幾百件文物,其中有大量的稀世珍品。

最特別的是山字形青銅器,高143釐米,重50多公斤,一共出土了6件。這種造型特別,氣勢雄偉的青銅禮器,是以山為崇拜的古代鮮虞人精神的凝練,是中山國國家意志的集中體現,這應是中山國的國徽。

在經過了兩年多的鋪墊後,人們期待已久的1號墓的挖掘終於開始了。


精選文章: 考古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