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0年抽取地下水相當於2800個昆明湖

環境保護

導讀 地下水超采致地面沉降 北京是世界上少有的以地下水為主要供水水源的大都市。市民喝的每3杯水中,就有2杯來自於地下水。超采數十年,北京已處於一個2650平方公裡的地下水大漏鬥上,赫然列入地面下沉城市之一。 為此,北京擬計劃在2014年“長江水”進京後,加大回灌地下水力度。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初步計劃,將在自然滲透的基礎上,采取人工回灌方式涵養地 ...

地下水超采致地面沉降

北京是世界上少有的以地下水為主要供水水源的大都市。市民喝的每3杯水中,就有2杯來自於地下水。超采數十年,北京已處於一個2650平方公裡的地下水大漏鬥上,赫然列入地面下沉城市之一。

為此,北京擬計劃在2014年“長江水”進京後,加大回灌地下水力度。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初步計劃,將在自然滲透的基礎上,采取人工回灌方式涵養地下水,實現北京地下水的補采平衡。’

■問題

10年抽干地下2800昆明湖

北京地下水水位已由1999年的平均12米左右,下降到2010年的平均24米左右,已形成了2650平方公裡的沉降區。

1972年北京遭遇大旱,隨後開始大規模開采地下水。至2000年前後,北京市共打生活井1萬多眼,工業用井近5000眼。至上世紀90年代,北京地下水超過地表水,成為市民生活主要水源。

到2008年,地下水約占北京市用水量的65%,平均每年地下水開采量維持在25億立方米以上。而按照國際標准,利用地下水的極限是40%,如超過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

北京市水務局一位負責人表示,北京去年用水36個億,其中20多個億來自地下水,剩下的10多個億是地表水。另一組數字顯示,北京10多年來超采的地下水超過56億立方米,相當於抽干了2800個頤和園昆明湖。目前,北京地下水水位已由1999年的平均12米左右,下降到2010年的平均24米左右,已形成了2650平方公裡的沉降區。

“不可否認,超采地下水是造成北京地面沉降的原因之一。”水務局該負責人表示。

北京理工大學教授楊艷在《北京平原區地面沉降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一文中透露,截至2009年底,北京市最大年沉降量達到137.51mm,最大累計沉降量1163mm。沉降現像嚴重的地區,包括海澱、朝陽等經濟、文化繁榮的城區。

北京市水務局供水處處長胡波表示,“地下水的過度開采,會引發很多次生災害,對氣候生態環境都有影響。像上海已有地面沉降的問題,雖然北京因為地質、土壤等原因,並不存在突出的沉降,但是我們還是應及早重視這個問題。”

此前,有專家稱,目前,建築、道路和基礎設施相當密集的北京市區受沉降影響已逐漸顯現,其中地下管道面臨著最大挑戰,易彎曲、變形甚至破裂。拿自來水管來說,2000年以來,超過1/3的北京市自來水供水管線破損開裂是由地基下沉引起的,而且水管破損現像多集中在地面沉降發育較嚴重的朝陽區和東城區。其他如燃氣管破損、路面塌陷等市政設施的破壞事件,也有地面沉降的潛在影響。

水垢緣於地下水過度開采

“就像喝一盆粥,剛開始喝上邊的都是稀的,越喝到下邊越稠。”北京市水務局供水處處長胡波,以此來形像地說明居民自來水質越來越差的原因。

通州居民張先生習慣每天晾一大杯涼白開,給全家人喝。同樣的習慣是剩下的半杯水要倒掉,因為這半杯幾乎都是白色的渣子。不但是水杯裡,這些白渣子也粘滿了燒熱水的水壺內壁,和裝熱水的暖瓶內壁。如今,大部分北京市民甚至都已經習慣了這樣的自來水。

胡波說,水垢的根源是北京自身的水源特點決定的。北京多是地下水作為水源,同時由於連續10多年的干旱天氣,地下水的水質硬度逐步在增加,而過度的開采,地下水越來越深,這樣越往下,地下的殘留物就越來越多地滲透到水裡,導致水的殘留物越來越多。

胡波說,對這樣的水,老百姓叫水堿大、硬度大,確實有一定道理。胡波強調,這些沉澱物經過衛生部門等檢測,均符合國家飲用水的標准。“如果采取淨化工藝全部去掉,反而讓自來水變成了純水,一些礦物質元素都會被去掉,對居民的身體健康並沒有好處。”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文君表示,沉澱物並不代表水質不好,這些沉澱物是碳酸鈣,對人體沒危害,只是讓人感官上難以接受。他同時表示,從常規上來講,未受污染的地下水含有豐富的各類物質元素,比地表水還要好。

胡波透露,滿是白渣子的情況隨著2014年長江水進京,將得到顯著改善。屆時,北京將會用長江過來的地表水取代一部分城區內的自備井,這樣居民喝的自來水中,地表水的比例大了,自來水的水質就會提高,水垢會明顯減少。

■應對

長江水進京取代五環內自備井

2014年起,北京將利用三到五年的時間,用長江水替換下城區的自備井。

市水務局水資源處處長戴育華強調,目前北京的地下水沉降速度相比10年前已經減緩,尤其是東部地區的地面沉降。

為減少地下水開采,防止地面沉降和漏鬥區形成,目前北京明確兩個治理方向,一是停止對開采過度的地下水區域的繼續開采,禁新建自備井,市裡統一政策每年取締一批自備井。胡波說,“不開采就是給地下水提供了涵養的時間”。

另一方向是從地下水的水源保護方面來考慮,針對城區的地下水水源地,北京劃定地下水保護區,避免污染地下水。

目前北京城區和郊區有一萬多口自備井。通俗地講,自備井就是一些單位、機關、院校、小區等開鑿的、供自身生產生活用水的水源井。如今,自備井存在水質惡化、出水量降低等問題。

胡波介紹,按照北京市總體規劃,從2014年長江水進京開始,北京將利用三到五年時間,用長江水替換下城區大概800多個自備井,屆時自備井將在五環內徹底消失。一旦這些自備井關閉,市民將會感覺到水質的提高。“但每年替換下多少,要看長江水的來水量”。

剩下的未列入關閉計劃的近萬口自備井,主要分散在郊區,用途包括工業、農業等,也有些是生活用的。胡波解釋,因城市供水管網鋪設不到,這些自備井還擔負著供水任務,所以不能停掉。“但從目前的監測來看,遠郊區自備井因污染少等原因,水質非常好,很穩定,也沒必要替換下來。”

針對通州這些新城的自備井,胡波說,目前這些新城都在啟動供水管網鋪設工程,屆時將會陸續有一批自備井被停掉,用上管網裡的自來水。

長江水進京後有望平衡補采

人工回灌主要是選擇天然地勢低凹區域,來進行雨水的集中收集,然後再集中回灌到地下,屆時北京有望實現補采平衡。

開采地下水的同時,北京也在實施補給,主要補給方式是降雨。戴育華說,因為缺水,又遭遇多年連續干旱,地下水的補給遠低於開采量。北京出現了補采嚴重失衡的局面。

戴育華說,2014年,南水北調大約有10億立方米進京,這樣就能替換一部分地下水開采量。如果水源充沛還可以研究人工回灌的策略,增加地下水涵養。

人工回灌的方式主要是選擇天然地勢低凹區域,進行集中收集雨水,然後集中回灌地下,此外本市還在研究一些其他廢棄用水回灌地下。屆時北京有望實現補采平衡,也就是地下水的開采量和回灌補給的水量得到平衡。

水務局另一位人士表示,目前考慮在京西地區利用天然的大坑,儲備雨水實施人工回灌。戴育華表示,人工回灌的前提是長江水足夠充沛,進入北京的水量穩定有保證。這種情況下,雨水並沒有其他用途。但如南水北調的來水量並不足夠,還是要優先滿足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需求。

據悉,上世紀90年代,北京曾搞過人工回灌,但因遭遇干旱被迫終止。

■專家觀點

雨水回灌效果有限

參與研究回灌地下水的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文君介紹,目前還在初步考慮,但何時實施還未明確。劉文君透露,除雨水收集回灌的思路外,還有一種考慮是利用長江水管道維護的水回灌地下。

劉文君介紹,南水北調來的長江水,不可能一年365天都通水。不進水時,輸水管道需要大量水來維護,但這些維護衝刷管道的水是不能浪費的。“所以我們考慮,用大容器收集這些水利用起來,要用時抽上來,不用時回灌到地下”。他表示,該思路目前還在研究中,具體如何實施還未明確方向。但劉文君認為,不論哪種思路都要付出巨大的經濟成本。對原本就干旱的北京,利用雨水來回灌效果肯定有限。涵養地下水的根本是限制開采使用地下水,同時根據條件回灌。

地下水無法取代

>>追訪

針對現狀,北京是否會對地下水采取更嚴格的管理政策,如禁止開采?市水務局水資源處處長戴育華明確表示,目前還不可能做到,因為北京本身缺水是客觀事實。自2011年5月以來,北京人均水資源量已降至100立方米以下,不足國際公認的缺水警戒線人均1000立方米的十分之一,成為中國最“渴”的城市。當然,除缺水外,北京還面臨人口增加等帶來的用水量增加。“北京五年人口數量增加600萬,但用水總量卻從40億下降到36個億,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情。”

■專家建議

回灌清潔再生水

暫不考慮再生水

對於人工回灌的方式,清華大學水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濤表示這是一個可以肯定的想法,但他認為,政府部門還會考慮經濟等多方面因素,是否真正成行還是未知。同時,回灌一般只能補給地下表層的水,並不能補給深層的地下水。

他建議,是否可以考慮用再生水來回灌,目前在國外有這種方式,但前提是將再生水處理得非常純淨,非常安全。不過如果再生水企業將再生水處理得非常好,可能就賣掉了,舍不得用來回灌。這是目光短淺的做法。當初開采地下水,就是考慮相比外調水的成本更低。但實質上,地下水的過度開采將會付出更大代價。

>>追訪

對於是否使用再生水回灌到地下涵養地下水,戴育華表示,現在沒有這方面考慮。再生水是污水經過處理的,再回灌到地下,可能還會發生污染地下水源的潛在危險。我們還不能冒這個險。


精選文章: 環境保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