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就好像是一段舒緩、華麗的旋律有幸聽過之後,便會在腦海裡揮之不去;維也納是一個充滿靈性的城市在這裡明明還是能感覺到大師們的存在;維也納是一片生來就有著藝術氣質的土地它不斷孕育著新藝術作品的誕生;維也納人詩一般藝術式的生活令人艷羨,而這一切需要我們慢慢品味。
維也納的咖啡哲
“維也納有自己的一套咖啡哲學。”維也納大學的哲學教授沃納爾說:“1820年到1848年,維也納的文學風氣達到了頂峰,也許和法國大革命有關系,那個時候人們沒地方交談,就開始在咖啡館裡交談,所以,維也納咖啡館最早是人們交談的一個空間。到了20世紀初,戰亂不斷,文人和知識分子就開始把咖啡館做為議論政治的‘客廳’。後來,藝術家、作家也將咖啡館做為創作的場所,當時受到巴黎的影響,咖啡館是知識分子的領地,咖啡是貴族飲品。如今,年輕人把喝咖啡做為一種時尚,所以當下維也納咖啡館就劃分出了不同流派,不同職業的人選擇的咖啡館不一樣,喝的咖啡也不同,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咖啡。”
中央咖啡館(Caf Central)是1876年由當時地位顯赫的費爾斯公爵的宮殿改建成的古老的咖啡館(地址:A-1010 Wien /herrengasse 電話:+43 01 5333 76426)。它是維也納傳統咖啡館的像征。這家咖啡館如今仍然保留著舊時的風貌,高大的哥特式內部挑空、穿著體面的服務生,一切都還依然顯示著貴族風範。在中央咖啡館的進門處有皮特·艾丁伯格——19世紀奧地利著名“咖啡館詩人”的雕像。之所以人們稱他為咖啡館詩人,實在是因為他“不在咖啡館,就在去咖啡館的路上。” 其實,追尋到訪過中央咖啡館的客人名單,就像翻閱一部歐洲近代史:詩人、作家最愛在這裡出沒,列寧與托洛斯基更經常在這裡討論政治。
哲學家咖啡館(Caf Korb)曾經是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經常光顧的咖啡館(地址:Brandstatte 9 Vienna 電話:+43015337215)。它就坐落在市中心的一個街角處,看上去並不起眼。但每天下午,這裡都聚集著維也納的作家和哲學家們,就連在咖啡館裡工作的服務生也都很有來歷,可別小看他們,由於出沒在這裡的客人大都出身貴族,所以時間久了,他們對於貴族們的家務事以及相關哲學、政治的各種言論都了如指掌。咖啡館的地下一層更有一個“密室”,那裡是哲學家們探討問題的所在,“密室”裡除了有老式的壁爐之外,還保留了兩條保齡球道,充滿了神秘色彩。如今,咖啡館每周都有哲學講堂,所以,這家咖啡館是名副其實的哲學家咖啡館,在這裡你能看到維也納的另一面。
斯班咖啡館(Caf Sperl)(地址:Gumpendorfer Strasse 11 電話:+43015864158)與它在1880年開張時的樣子幾乎一摸一樣,裡面彌漫著100多年前的味道,是懷舊的極好地方,如今它也是維也納政府的文物保護場所。斯班咖啡館是由當時兩位知名的建築師高斯(Gross)和傑林納克(Jelinek)所設計,整個空間好像是紳士們的會客廳,從屋頂垂下來的水晶吊燈也是特別為這裡定制的,華麗、高貴。走進斯班咖啡館,坐在暗紅色古董沙發上環顧四周,你會發現這裡的客人在著裝上都一絲不苟,這也是維也納傳統咖啡館和新咖啡館的一點不同,人們仍舊保持著貴族的姿態,點上一杯咖啡,看報紙或是書。
維也納的戀物情結
“除去一些知名的購物街區如瑪麗亞希爾費大街(Mariahilf Strasse)和卡恩特納大街(Karntner Strasse)之外,在維也納購物的最大樂趣就是到那些集市和特色小店淘貨。”
出生在維也納的建築設計師埃裡克斯(Alexa Brauner)和我們分享她的購物經,“工作不忙的時候我會去做兼職導游,帶人們在維也納走來走去。我從小生活在第4區,那裡有最著名的納什市場(Nasch-Markt),販賣維也納人日常的食品、配料、雜貨以及各種有趣的東西;也有新興起來的史萊慕赫(Schleifmuhlgass)大街,街上很多本土設計師自己開起來的小店鋪,每個都有不同的特色。每到節日前後,這裡就會顯得格外的熱鬧,你知道,人們都願意去買一些不同的東西,有特色,不是批量生產的貨品。當然,作為旅行者,還有一些維也納特產也不妨試試看,例如維也納咖啡、奧地利水晶以及維也納巧克力等等。”
納什市場:這是在維也納河邊上最大的露天市集(地址:Between Karlsplatz andKettenbruckengasse, U4, Vienna),是維也納人最喜歡光顧的場所之一。市集上最常見的是維也納家庭烹飪所需要的蔬菜、水果、奶酪以及各種配料,另外在納什市場也能找到鮮花和琳琅滿目的雜貨。通常情況下,維也納人喜歡周末來市集采購一周所需要的東西,之間就在市集上的咖啡館享受一天重要的咖啡時光。值得一提的是,納什市場還是維也納一些亞洲、中東移民們販賣特色貨品的地方。所以看起來,長長的街市上插滿了各式各樣的店鋪,足夠逛上一整天的。值得推薦的是市集上奶酪店和干果店,各式加工過的傳統奧地利奶酪和種類繁多的干果很有特色。如果你有心,在這裡就能發現維也納人日常生活的縮影。
瑪麗亞希爾費和卡恩特納大街:瑪麗亞希爾費大街和卡恩特納大街是維也納市中心兩條最主要的購物大街,他們均為步行街。除了齊全的世界時尚名牌店之外,歐洲最流行的時裝店 H&M、Mango 和 Zara 也能夠在這裡找到(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品牌均有針對男士、女士、兒童的分店,此外還按照過季打折店和新款店分布在不同的位置上)。至於維也納特色的莫扎特巧克力店、奧地利八音盒店、奧地利水晶店、茜茜公主主題店更是無一例外地分布在這裡。
維也納式的美食偏好
“當下的維也納人喜歡吃各種口味的東西,可以說除了傳統的炸豬排、土豆和南瓜食品之外,一些其他國家的口味也混雜進來。這可能和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美食趨向是一致的。”
“很特別的是,在維也納,人們最愛面包,而且是各種各樣的面包,可以說從‘黑到白’各種顏色的面包在這裡都很受歡迎。這也是為什麼人們離開維也納最想念的就是這裡的面包。另外,甜品也是這裡人們不能缺少的食品,維也納有很多古老的甜品店,之所以到現在還依然受歡迎,是因為他們保持了最原始的制作工藝,很地道。所以來維也納既可以試試這裡的傳統餐館,也可以品嘗一下這裡的甜品和國際美食。”在維也納生活了近30年的藝術史博士李述鴻介紹道。
全球最有名的薩赫蛋糕店176年前,“薩赫(Sacher)”成為全世界最好吃的巧克力蛋糕的代名詞。薩赫蛋糕誕生於1832年,那時只有16歲的 Franz 還只是一名皇室的見習廚師。有一次皇室廚師生病了,而首相梅特涅正在招待一群身份高貴的客人,點名要吃最好的甜品。Franz 臨危受命,精心制作了一份口味特別的巧克力蛋糕,結果大獲成功,深得首相喜愛,並迅速風靡維也納。首相高興之余,以弗蘭斯(Franz)的姓氏“Sacher”為蛋糕冠名。而維也納對薩赫蛋糕都存在著兩派意見:一派認為薩赫酒店所供應的由薩赫先生的後人所做的兩層蛋糕中夾果醬、上層再加上糖霜的做法是惟一的正牌貨;另一方面則是著名的黛梅(Demel patisserie)糕餅店的客人,聲稱黛梅從薩赫的孫子那邊得到了“真正”的食譜(這道蛋糕只不過是簡單地塗上果醬再加上糖霜而已)。真相究竟是怎樣就不得而知了。但當時即便是十分注意自己身材的茜茜公主也經不住它的誘惑,並只吃這裡的蛋糕。130年前,薩赫(地址:Philharmonikerstrasse 4 A-1010Wien 電話:+43 0 6628 8977)還變成了維也納貴族名流喜愛的高級酒店。
維也納最古老的炸豬排店是維也納城中最古老、傳統的炸豬排店(地址:Figlmueller,Wollzeile 5, Wien 1 電話:+43 0512 6177)。如果想吃到最正宗的奧地利炸豬排非這裡莫屬了。菲格穆勒餐廳(Figlmueller)就建在一處有百年歷史的老房子裡,店內的裝飾很有奧地利特色。
通常人們都會點一份炸豬排和一份土豆沙拉,在配上一杯葡萄汁。
堡花園中的棕櫚屋餐廳(Palmenhaus)(地址:Burggartenges.m.b.hA-1010wien Burggarten 電話:+43 0 1533 1033)是維也納最具浪漫氣息的餐廳之一。之所以稱它為棕櫚屋,是因為它看上去就是一個開闊的玻璃熱帶植物溫室。餐廳明亮、充滿綠意。這裡除了一些奧地利傳統的菜式之外,更有精心設計的各種西餐菜式。其中最出名的各類新鮮魚排和精選紅酒。非正餐時間,這裡就變成了一個優雅的咖啡館,很多來城堡花園休閑的人們下午就在這裡享受他們的咖啡時光。
走進維也納教堂
“維也納作為歐洲的中心,宗教文化在這裡根深蒂固,也由來已久。大多數維也納人信奉天主教,自古留下了太多的教堂,而今這些教堂仍保存完好。在維也納單單就是看教堂也要花去幾天的時間。而維也納教堂的建築風格囊括了西方的各種流派,當時的教堂建築工藝和教堂內部的繪畫藝術都很精湛。如果你在維也納生活一段時間,就能體會到一個有趣的現像,每間隔15分鐘,就能聽到滿城的鐘聲。維也納城中遍地都是教堂。”建築設計師安娜(ANNA)介紹道。
婚禮教堂建於17世紀初期的婚禮大教堂(Imperial burial vault)(地址:1 st, district,neuer market)之所以會被維也納人稱作是“婚禮教堂”,因為從它內部哥特式的拱頂延伸向下的柱子看上去就好像白色的婚紗垂下來一樣,整個教堂裡面都是白色的雕塑和裝飾,而所有的這些所營造出來的氣氛都很唯美。由於從1633年開始,哈布斯堡王朝和後幾代的皇室成員都被埋葬於此,因此,教堂裡還有當年工匠用漢白玉雕刻的進入天堂的雕塑,以及一個完整的皇家地宮。如今,包括皇室成員在內的很多維也納人喜歡在此舉行他們盛大的婚禮儀式。
聖斯蒂芬大教堂這是奧地利最出名,也是意義最重大的哥特式教堂(地址:1st, district, stephansplatz)。2007年9月,新任的天主教教皇訪問維也納時,就是在這間教堂和教徒們見面的。
由於它坐落在維也納市中心的中央,所以又有“維也納心髒”之稱。教堂塔高136.7米,它的高度僅次於科隆教堂和烏爾姆教堂,排在了世界第三。聖斯蒂芬大教堂建於12世紀,最早的建築部分是現在的大門和左右兩側的門牆,是典型的羅馬建築風格。哈布斯堡王朝統治奧地利後,又對教堂進行了重新擴建,修建了南北兩座高塔。南塔先造,有136.7米高,具有哥特建築風格。北塔後建,又具備了文藝復興的味道。18世紀時,大教堂又進行了一次擴建,同時對外面的牆壁以巴洛克建築風格為基調進行了整修。在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幾天,一場大火將大教堂嚴重燒毀。直到1948年大教堂才重新修好,對外開放。
如果有時間,最好是爬到教堂的頂部去看看,不但能夠欣賞到整個建築的精美細節,還能俯瞰維也納中心的美景。
走進維也納音樂廳
維也納著名青年鋼琴家羅伯特(RobertPobitschka)介紹維也納的音樂時說:“維也納是一個遍地音樂廳的城市,除去看上去正規的音樂廳之外,還有一些音樂會會在教堂中舉行,教堂經常會成為藝術家臨時的音樂廳。聽音樂會是維也納人幾乎每天生活中都會涉及的一個環節。通常人們下班之後會直接去買票聽音樂會,每天9點鐘結束後,大街上會有成群的人們聚集在一起吃晚餐。這是一個有趣的景像。不過,即便是這樣,也是存在音樂會季節的問題,在維也納聽音樂會最好的時間是在9月和10月中旬,以及聖誕節前後。除了交響音樂之外,維也納的宗教音樂也是十分值得一聽的。每到復活節、聖誕節的時候,很多小規模的教堂音樂會非常精彩。當然,最著名的新年音樂會的確不錯,但大多數人訂不到票,其實維也納人更願意在新年音樂會彩排的時候去聽,那個時候的門票價格才十幾歐元,而且質量也很好。另外,可以購買維也納全年200場60歐元的音樂會通票,那會很劃算。”
維也納音樂廳這也許是到維也納最多人選擇去的音樂廳(地址:Wiener Musikverein Bosendorferstrabe A-1010Vienna)了,它的全稱是維也納音樂協會金色大廳,是典型意大利文藝復興時的建築。這裡是維也納音樂生活的支點,也是維也納愛樂樂團的常年演出場地。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按照傳統都會在這裡舉行。有趣的是,“金色大廳”在新年這一天總是花團錦簇,充滿著春的氣息。這些鮮花都來自意大利的“陽光之城”聖雷莫,是意大利人送給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最好的賀禮。維也納的園藝師們,包括各界的退休人員,都前來參加會場的布置工作。每一年主題花束的品種和色調都有所不同,因此在衛星電視轉播時,細心的電視同行們總是詢問一下花的顏色,避免在設計電視字幕時疊加上相同顏色的標題,影響觀眾的收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