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畫中康僧會傳教圖。
“南京家譜”《圖說南京十朝歷史文化》昨日首發
敦煌壁畫再現佛都南京
任虹 蔡震
南京素有“六朝古都”之稱,同時也是十朝都會。2500年的建城史,450年的建都史,漫長而滄桑的歷史,為南京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魅力。可是,一直以來,“南京家譜”都是像磚頭一般的大部頭,讓人望而生畏。昨天上午,一部“濃縮的精華”《圖說南京十朝歷史文化》一書在南京十朝歷史文化園正式發布上市。它是該園繼去年6月推出的“南京十朝歷史文化展”後,又一舉措。南京出版社副社長盧海鳴介紹,本書有4大看點,其中敦煌壁畫中的康僧會傳教圖是首次亮相。
看圖說文:濃縮的卻都是精華
盧海鳴介紹說,《圖說南京十朝歷史文化》並不厚,只有150多頁,“但濃縮的都是精華,此書以圖說文,以文釋圖,全面描繪了南京作為十朝都城在歷史事件、歷史成就、歷史人物、都城建設方面的輝煌。由於內容全面,圖片翔實,稱其為古城南京的一本‘家譜’非常恰當。”
該書分為十朝都會、佛都金陵兩大部分。所謂十朝都會,歷史上曾經以南京為中心城市建立過孫吳、東晉、劉宋、蕭齊、梁、陳、南唐、明、太平天國、中華民國十個朝代。“然而,南京不僅僅是作為都城而存在,在其他的朝代裡,南京往往也是政治、軍事、文化、藝術上的重城。在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的長河中,南京總扮演著承前啟後、薪火相傳的重要角色。”盧海鳴說。在佛教領域,南京也是一座重要的城市。書中著重描述了南京源遠流長的佛教歷史、各領風騷的高僧大德、層出不窮的佛教典籍,全面展示南京作為“佛都”的深厚底蘊。
千裡尋畫:原在敦煌三二三窟
“書中最值得介紹的就是那一幅幅精美的圖片。”盧海鳴介紹,書中的圖片是從2千多幅圖片中挑選出來的,有的老照片為首次披露,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但編寫者不滿足現有書籍資料中的圖片,還積極尋找其他圖片,並且有了新鮮的、重大的發現。”
在書中有一幅敦煌壁畫,圖片說明顯示,這反映的是東吳時期,西域康居國高僧康僧會來到建康(南京)傳播佛教的畫面。“敦煌壁畫裡竟然也有反映南京佛教歷史的畫面?這是此前研究南京歷史的學者很少聽說過的。”盧海鳴很興奮。據了解,為了編撰此書,南京十朝歷史文化園的負責人前往全國各地尋找和南京有關的歷史圖片。在甘肅敦煌的敦煌研究院尋訪時,鐘山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的總經理王國平聽說敦煌壁畫裡有表現南京佛教傳播歷史的畫面,於是在詢問了多位敦煌研究學者後,終於得知反映南京弘法的圖原來在敦煌的323窟。
據敦煌專家介紹,敦煌莫高窟第323窟,開鑿於唐初,壁畫內容多為佛教史和歷史人物事跡。在323窟的北壁,自西而東共畫了5組畫面,分別是:漢武帝獲得匈奴金人和張騫出使西域的情景;大夏的佛陀聖跡——洗衣池和曬衣石;東晉時西域高僧佛圖澄的神異事跡;阿育王拜塔的情景;三國東吳時康僧會為吳王祈獲舍利的事跡。
壁畫見證:孫權為康僧會建寺
書中對壁畫“康僧會建業傳法圖”做了詳細解讀,稱其可以分為4個畫面:康僧會泛舟來到建業;康僧會向孫權敬獻舍利;孫權在建業修造建初寺;孫皓郊迎康僧會。這4個畫面自由穿插,沒有順序,整個故事都安排在山川縱橫的自然景色中,說明佛教除了陸路傳播以外,還有一條海上傳播之路。
據介紹,東吳赤烏十年(247年),西域康居國高僧康僧會來建康宣傳佛教,當時吳人初見佛門僧人,看他們穿戴很奇怪,懷疑有詐。孫權得到稟報,召見了康僧會。在見證了康僧會感應舍利的神奇方術之後,孫權大為嘆服,於是為康僧會造建初寺,這是南京乃至江南地區歷史上的第一座寺廟。同時,孫權還興建阿育王塔,以迎接供奉佛骨舍利。這段歷史被敦煌壁畫記載了下來。因為這個原因,江東吳地佛法大興。到了南朝,宋、齊、梁、陳各代,均以南京為首都,佛教進入了一個廣泛傳播和迅速發展階段,隆盛整個江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可見佛教當時在南京是多麼繁榮鼎盛,難怪趙樸初先生要贊嘆:“在中國佛教史上,南京做佛教學術的中心是當之無愧的。”
此外,書中首次披露的還有3張由朱偰親手繪制的《東晉都建康圖》、《齊都建康圖》和《梁都建康圖》,雖然這3張圖經過考古後頗受爭議,但還是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