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學說述說地球形成

自然地理

導讀德國哲學家康德在1755年提出“星雲說”。他根據當時的天文觀測資料,認為宇宙中存在著原始的分散的物質微粒,這些物質微粒產生圍繞中心的旋轉運動,並逐漸向一個平面集中,最後中心物質形成太陽,赤道平面上的物質則形成地球等行星和其他小天體。這個“星雲說”後來漸漸形成了太陽系起源學說的一種流派。 地球的形成,根據星雲理論,地球原星體大約比現在重500倍 ...

德國哲學家康德在1755年提出“星雲說”。他根據當時的天文觀測資料,認為宇宙中存在著原始的分散的物質微粒,這些物質微粒產生圍繞中心的旋轉運動,並逐漸向一個平面集中,最後中心物質形成太陽,赤道平面上的物質則形成地球等行星和其他小天體。這個“星雲說”後來漸漸形成了太陽系起源學說的一種流派。

地球的形成,根據星雲理論,地球原星體大約比現在重500倍,直徑大約是現在的2000倍,由於重國的差異,重元素沉入物質,形成厚而重的核心,周圍是輕的物質。當太陽收縮到內部產生反應時,太陽發熱、發光、輻射出大量粒子,這些粒子掃射到地球表面時,把地球表面輕物質 “趕跑”。於是地球就剩下那些密度大的,基本上都是固態的物質了。

還有一些假說,也有一定的道理。如有人認為地球是是太陽中甩出來的;有人認為是太陽一顆孿生伴星變成碎塊後,其中有一塊成為地球。這些假說,不像星雲說為大家所接受。

精選文章: 自然地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