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戰爭是一場人類與地球的博弈,地球到底可以居住多少人,以人類現有的認知,還無法回答,而且決定的因素過於繁雜。我們無法預測未來,因為這太多取決於我們未知的選擇和科技境界。在馬爾薩斯論人口一書中, 他精辟地指出,人口發展基本規律積極的一面在於它會促使人類不斷改頭換面,不斷征服世界。正是這種必然性維系著人類的希望。2011年,70億人口已成現實,90億人口也預計在2050年來臨,那時的地球和人類將何去何從?
曾經有人預言地球無法供養90億人口,特別是數據顯示,約62%的人口都集中在不發達地區,貧困飢餓困擾著人類。世界觀察協會創始人萊斯特·布朗表示,如果我們不能通過減少生育將世界人口維持在80億,死亡將會替我們行使職責。
10月31日聯合國人口基金會發布的《2011年世界人口狀況》報告顯示,世界人口在2050年預計將超過90億,英國媒體人黛博拉·麥肯茲在《新科學家》雜志撰文暢想了2050年時人口增長的遠景。
土地退化糧食減產
歷史上,人類文明與農業發展息息相關,食物短缺將會引發全球文明的崩潰。18世紀哲學家托馬斯·馬爾圖斯和人口學家馬爾薩斯所預計的人口增長會遠遠高於食品供應的情況並沒有發生。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全球掀起了高產雜交作物、化肥、機械農業的“綠色革命”,養活了大部分的人口,使人類變得樂觀起來。
然而,這嘲革命”並沒有維持多久。到了2050年,糧食產量急劇下降。世界上很多地方,由於過分追求高產,被過度使用的土壤被不斷消耗,加之地下水得不到及時補償,糧食產量很快便迅速萎縮,高產農業已經走向了末路。
建立在高產雜交作物、化肥基礎上的農業生產方式是一種非可持續發展耕作,並且作物單一、多樣性不強的田地,一旦受到病蟲害侵蝕,就容易大面積受災。科學家為了應對土地環境的惡化,不得不對主要糧食作物的基因進行改良,使他們可以抵抗一些病蟲害,新的病蟲害威脅又源源不斷滋生。
這些都不能最終改變糧食銳減,特別是化肥的使用雖然代替了土壤中的作物需要的營養物,但無法在微觀層面改善土壤,最終令土地變得貧瘠,再加上過度開墾,重型機械的使用,全球不少地方的田野已經完全不適宜種植作物了。
在澳大利亞、日本和很晚才接受轉基因技術的歐洲,很多土壤已不可再用,近些年來,沙塵暴則把上百萬噸的適宜種植的表層土壤吹走,甚至有可能連發達國家也會出現飢荒。
生產食品成本提高
農業的減產自然而然帶動了食品價格的上漲。2050年,曾經列在超市的無公害、有機蔬菜已經不常見了。糧食的減產,也促使人們越來越多依賴魚類海產為生。
一直以來,魚類曾經為人類提供營養,但是,人們吃魚的速度遠遠超過了魚類繁衍的能力。禁止過度捕魚的全球號召並沒有得到太多人響應,在人類食欲的趨使下,非法捕魚依然存在,但打撈卻越來越不易。預計未來很多魚種將會消失,例如鯨魚、鯊魚等,連三文魚、鱈魚等也成了奢侈品,普通百姓菜單上,甚至難覓小蝦米。
在魚類枯竭的同時,肉類供應也出現了問題,隨著對牛奶和肉類的需求激增。但水資源和耕地資源的緊缺提高了肉類生產的成本,一公斤肉,需要3公斤的糧食,31.5公斤水,肉價成倍增長,甚至還與糧食種植業搶奪資源。
正如今天所預測未來人類和地球面臨的主要挑戰是如何使大多數人擺脫飢餓與貧困,特別是這場食品的價格戰爭更加劇了這一趨勢。美國《國家地理》雜志曾經說過,盧旺達大屠殺驗證了馬爾薩斯人口論模型,過度增長的人口,造成無土地耕種,無糧食養家,從而引發了一場大屠殺,在未來各國政府著實應該思考如何避免一場糧食引發的真槍實戰。
水資源或引發戰爭
人類被預言最多可能發生在未來的戰爭便是由水危機引發的,而這場危機遍布全球,特別是那些現今已經無水度日的國家。
早在2000年的時候,巴基斯坦一些地區開發地下水的速度就已經兩倍於雨水的補充能力,到了2020年,這塊地方可能由於過度開發地下水,已變得如同荒漠。土地缺水,人們希望有更多的降水出現,但是人口膨脹排出的二氧化物過量使全球變暖,從而使撒哈拉非洲地區變得滴水難求。
埃及、蘇丹和埃塞俄比亞是世界上人口增長最快的地方,再加之干旱的氣候,對尼羅河的爭奪已經白熱化。埃及前總統薩達特曾說:“讓埃及重新卷入戰爭的唯一因素只有水源。”參與水源爭奪戰的國家多數為貧窮和氣候干旱的國家,例如非洲東北部國家,這裡可能成為世界上水資源爭奪最激烈的地區。
但非洲以外地區也可能爆發類似戰爭。專家曾指出,印度和巴基斯坦正在爭奪印度河,中東國家正在爭奪底格裡斯河和幼發拉底河,而東南亞國家也在爭奪湄公河。正如作家史蒂芬·所羅門所預見“由於水源引發的衝突將成為國際性問題”。
傳染病卷土重來
人口增長給能源帶來一場危機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場空間的危機,這個問題在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過程中被凸現出來。
全球化加速了發展中國家城市化,但人口的增長,帶來了成倍的進城務工人員,城市規模急劇膨脹,住房與空間已經成為富人獨享的奢侈,大批城市人口無家可歸。
由於人口密度過大,城市衛生清潔狀況惡化,一些曾經消失的傳染病可能死灰復燃,而城市醫療系統則不堪重負,國家已無力負擔人民基本醫療保障。
同時城市因為過度的消費,使垃圾圍城的現像嚴重困擾著城市人群。經濟的增長也使一些發展中國家重走了發達國家的彎路,過度消費讓這些新興發達國家逼近能源耗竭的底線,城市周邊更多的土地,如今更多地成為垃圾場而非農業用地。
結語
2050年,由於能源短缺,食品、水、電、汽油的價格都比40年前翻了幾十倍。雖然如經濟學家所言,下一代人的財富必定超越上一代人。但全球貧富差距卻繼續增大,約20%的極端貧窮人口,和40年前一樣,還繼續掙扎在生存線上。
回到現實,在2050年前將有至少20億新生命降生。無論是對人口增長的樂觀展望還是悲觀預計,警報已經拉響。地下水位下降,土壤退化,漁業資源枯竭,每天有10億人在挨餓,且大部分都是在貧窮國家。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人類繼續砍伐森林,過度消耗資源,隨便拋撒化肥與殺蟲劑,那麼40年後地球將真的無力背負90億人口這個巨大的包袱。
但願人類如馬爾薩斯所言,人口的增長會激發人類不斷創新,去適應和征服世界,正是這種必然性維系著人類的希望。(金煜)
“讓埃及重新卷入戰爭的唯一因素只有水源。”—埃及前總統薩達特
(本文資料主要來自《新科學家》和聯合國人口基金會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