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訊 5月2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動物界的大遷徙對很多讀者而言並不陌生,很多人對於非洲大草原上的牛羚、斑馬和其他動物壯觀的奔跑景像印像深刻。可是這只是冰山一角。以下這些動物的遷徙,才是真正的"萬裡長征"。
1、灰鹱的長途跋涉

盡管這張地圖看上去有點混亂,但這是一張很有價值的地圖。它是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的生物學家斯科特*夏佛(Scott Shaffer)歷盡心血在2005年制作完成的。他在19只灰鹱的腳上綁上電子追蹤器,記錄下它們長途跋涉的路徑。從這張圖上,我們可以清晰地分辨出這些鳥類的中途落腳點和目的地:淺藍色線條代表繁殖季節的飛行路徑,黃色線條代表它們的北上征程,而橘黃色的線條則是這些鳥類在冬季的飛行情況,以及它們南下返回新西蘭的路徑。
而且,如果你仔細觀察,正如圖片下方的小方框中顯示的那樣,不管是飛向哪個覓食目的地,這些鳥類的飛行路徑似乎都顯示出一種共同特征,即在全球尺度上都呈現一個八字形。
不幸的是,隨著監測計劃的持續,這個八字可能會變的更"矮胖":隨著全球變暖,更高的溫度會導致灰鹱愛吃的浮游植物,烏賊和磷蝦的數量下降。如果這種情況持續,將可能導致灰鹱食物攝入不足,甚至沒有力氣飛回它們在新西蘭的棲息地。
2、海龜的旅程

通過對25只棱皮龜的跟蹤,生物學家們最近成功獲得了這張它們橫越大西洋的路徑圖。正如圖中顯示的那樣,雖然棱皮龜的旅行清晰的顯示三條不同的路徑,但它們的出發點和最終的回歸地都是西非的加蓬共和國沿海,這裡是它們的繁殖地。
在過去的40年間,棱皮龜的數量下降了98%,其中大部分的死亡案例是由於人類漁網的誤傷。考慮到這一點,這張反映棱皮龜遷徙路徑的地圖對於保護工作的開展至關重要。依據這張地圖提供的信息,科學家們已經向11個相關國家發出了呼吁,希望他們加入進來,共同承擔起保護棱皮龜的重任。
3、北極燕鷗:兩極間的旅程

這張地圖追蹤了11只北極燕鷗的飛行路徑,其中綠色代表秋季的遷徙路徑,紅色代表冬季,而黃色則代表春季的回家之旅。從圖上,你可以看出兩種模式:北極燕鷗的中途歇腳點,要麼選擇在西非沿海,要麼選擇在巴西沿海。你可能會認為這種彎彎扭扭的路徑可能說明這些海鳥做事猶豫不決,甚至導致某些個體的飛行距離超過了5萬英裡(約合8.05萬公裡)。但事實上,它們這樣做是在跟隨各地區盛行的風向,從而減少體力消耗。
4、搭便車的鱷魚

這裡的這張地圖顯示的是三條鹹水鱷在澳大利亞約克角半島附近的游動路徑,圖中標注的"st" 和 "fin"分別代表路徑的開始和結束。第一條鹹水鱷花了25天時間完成了它的路線,第二條鱷魚則花了15天時間繞過了半島的尖端,而第三條鱷魚則花了5天時間,挪動了一小段距離。圖中的箭頭指示的是該海域的海流運動方向。這種隨波逐流的方式讓人驚奇,因為似乎鱷魚們只會在准備長途旅行時才會借助海流,而做短途旅行時則不會。
5、小鳥的遷徙

布裡吉特·斯特奇伯裡(Bridget Stutchbury)是加拿大約克大學的生物學家,他說:"我們發現在秋季時,美洲紫燕離開美國北部地區,並很快飛往南方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它們能在短短一周之內飛行超過1000英裡(約合1609公裡)。"
科研人員同時還注意到一些有趣的細節,比如這些鳥類在向北遷徙時的飛行速度要比南遷時快6倍。但總體來說,讓科學家們驚奇不已的還是這些小家伙們的絕對飛行速度。斯特奇伯裡說:"要知道,它們頂多就一個可樂罐子那麼大一點,竟然能飛那麼快,真是讓人難以置信。"
6、DNA遷徙辨識研究

基於這些證據,以及進一步的DNA分析,古比提出了這樣一個猜想:在大約45萬年前,這些大白鯊從澳大利亞出發,穿越印度洋,繞過非洲大陸,最終抵達地中海。但由於缺乏實測數據和其他佐證,沒有辦法獲得更加精確的路徑線索。
7、對座頭鯨的追蹤

這個故事還得從1999年8月7日說起。這一天,科學家們在巴西海岸外拍攝到一條雌性座頭鯨。而在2001年9月21日,有人在非洲馬達加斯加外海再次發現了這條座頭鯨並拍下了照片。它的尾巴特征顯示這是同一條鯨魚的兩次露面。這一結果讓研究人員們困惑不已,因為兩次觀察到這條鯨魚的地點相距超過6000英裡,這相當於座頭鯨一般季節性遷徙距離的兩倍,並且這還是一條雌性鯨魚,而一般進行長距離遷徙游動的都是雄性鯨魚。再加上,由於我們所掌握的數據僅限於其旅途的開端和結束的地點,因此完全有可能這條雌性座頭鯨還在中途去了其他地方,從而使其實際游動距離遠超6000英裡。在科學家們在這些鯨魚身上安裝電子追蹤器之前,你最好備好你的相機。
8、擊敗帝王蝴蝶

最近幾年,科學家們在印度洋區域追蹤一種蜻蜓的活動。他們發現這種名為黃蜻的蜻蜓才是真正的昆蟲遷徙冠軍。它們在每年的大遷徙中會長途跋涉超過1.1萬英裡(1.77萬公裡)。
由於蜻蜓太小,無法捆綁電子追蹤器,研究人員只得不斷在它們的遷徙路線上進行觀察,從印度跟蹤到馬爾代夫,再到東非,就為了看看這些蜻蜓究竟飛到多遠。這些小生靈在降雨後的水塘邊覓食,不斷追隨著熱帶輻合帶帶來的豐富雨水,在印度與東非之間游蕩。
生物學家查爾斯*安德森(Charles Anderson)說:"這看起來讓人難以置信,這樣壯觀的遷徙現像我們竟然長久以來一直沒有注意到。但這一發現也恰恰說明了,我們對於自然界的了解是多麼匱乏。"(晨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