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日,在日本郡山的一個緊急避難所,身著防護服的工作人員檢查從福島第二核電站附近撤離的民眾是否遭輻射影響。
■ 解讀
海水降溫的方法能否有效?目前情況下,放射物的擴散危害有多大?復旦大學核科學與技術系教授袁竹書接受本報記者采訪作出解答,日本東京大學物理學原子能工學專家早野龍五也就相關問題對媒體釋疑。
“灌海水”並非一勞永逸
袁竹書說,目前核電站的當務之急是降溫,避免堆芯發生核爆炸。但是原來的冷卻系統已不能正常工作,只能用高壓泵將海水注入到反應堆的堆芯來冷卻,現在看這個辦法有效果,溫度也有下降,但能否長時間控制溫度,目前還不能明確。
早野龍五指出,按照慣例,冷卻核反應堆必須使用純水,否則可能會使反應堆的管道生鏽、產生反射性物質的滲漏,但目前最迫切的問題是降溫,因此使用海水也有必要。
但袁竹書強調,福島第一核電站是70年代初建成的,整個安全方面的設計、施工和後來的核電站相比會有所欠缺,所以能不能完全控制住它的溫度,現在還很難講。
20公裡避難範圍有依據
袁竹書說,放射物擴散的速度還是要根據許多的氣像條件,如風向、風力的大校
像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它最嚴重的影響範圍是30到50公裡,受到影響比較大的範圍也就是200公裡到500公裡,超出500公裡以外的地區,雖然有的地方也可以測到放射性,但實際的影響已經不是太大。因為大氣環境很大,放射性會被大會稀釋、衝淡。
早野龍五也指出,和這次福島核電站裝置同樣壓力容器的美國三裡島核電站,1979年發生核泄漏時最遠影響範圍為16公裡。此次政府將避難範圍劃定為20公裡,可能根據這個數字作出的避難指示,應該是恰當的。
反應堆安全極限2200℃
袁竹書說,目前核反應堆1200攝氏度的溫度應該沒有安全問題。壓力容器內是一個20釐米厚的不鏽鋼密封容器,可以耐受比較高的氣壓和高溫,再外面會有一個鋼筋水泥的安全殼,厚度大概會超過1米,裡面還會襯著6毫米左右的鋼板,有幾重的安全保護。但如果溫度升得太高,壓力超過設計極限,還是會出現破損。從目前看,一旦反應堆溫度超過2200攝氏度,反應堆中的核燃料將“熔化”,引起災難性核泄漏事故。
不過,早野龍五認為目前危險並不大,他解釋說,這次氫氣爆炸損壞的是外層混凝土安全殼,但是核反應堆壓力容器並沒有受損。
海水會稀釋放射性物質
由於核電站靠海,放射性物質有可能進入海水,隨著海水的流動和洋流也會帶到其他的地方。袁竹書說,海水容量很大,會稀釋放射性物質。如果核反應堆壓力容器沒有破損,即使風向朝向我國沿海,也不至於直接影響人們的健康。如果破損,雖然情況會嚴重很多,但因為我國東南沿海與福島核電站的距離較遠,影響也不會太嚴重。
有一種擔心是放射性物質的間接污染,比如吃了近海捕獲的魚會不會有不良反應。對此早野龍五表示不必擔憂,泄漏的放射性物質的量目前並不大。而且自然界裡帶有一點放射性的物質很多。袁竹書也指出,現在儀器的靈敏度很高,稍有一些放射性物質馬上能測出來。
一號機組已建成40多年,是福島第一核電站中最早完工的,各種設備和管道都已老化,甚至存在鏽蝕狀況,而這次地震的強度遠遠超出1號機組的抗震能力。——後藤政志 東芝公司核電站前設計師
為免遭海嘯破壞,核電站需防止出現設備浸水、冷卻水入水口被沙土堵塞等情況,但東京電力公司沒有采納,理由是雖然核電站建在海邊,但卻在高地上,不會有問題。——伴英幸 日民間組織“原子能資料信息室”成員
“此次事故令人感覺在救援過程中過於依賴應急電源。如果從12日凌晨開始,就用臨時的消防水泵向反應堆注水,更早采取措施降低反應堆溫度,事故本來應該可以避免。”——宮崎慶次 大阪大學原子能工學名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