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蘭遇難礦工可能將長埋井下

人文地理

導讀 沒有幸存者,受到重創的礦工家屬互相安慰,他們被告知礦井內發生了第二次爆炸。所有被困的29名礦工據信都已喪生。 悲痛的礦工家屬,警方向礦工家屬提供幫助。 “真相被掩蓋”,21歲被困礦工扎恩-德魯的父親勞瑞·德魯稱,礦主在過去兩年的時間裡知道礦井存在著“甲烷氣體”問題。 派克河煤礦所屬的煤炭公司首席執行官彼得·惠托爾證實,礦工家屬已被告知 ...

沒有幸存者,受到重創的礦工家屬互相安慰,他們被告知礦井內發生了第二次爆炸。所有被困的29名礦工據信都已喪生。

悲痛的礦工家屬,警方向礦工家屬提供幫助。
“真相被掩蓋”,21歲被困礦工扎恩-德魯的父親勞瑞·德魯稱,礦主在過去兩年的時間裡知道礦井存在著“甲烷氣體”問題。
派克河煤礦所屬的煤炭公司首席執行官彼得·惠托爾證實,礦工家屬已被告知沒有幸存者。

由於新西蘭派克河煤礦爆炸事故中隧道內有毒氣體的濃度非常高,被困礦工家屬們猜測搜索小組可能永遠無法找到遇難礦工遺體,遇難礦工可能將永遠被埋在礦井下。

p .contentPlayer{margin-top:10px;} .contentPlayer{float:left;width:336px;height:322px;background:url(http://i0.sinaimg.cn/cj/video_bg.png) no-repeat 0 0;margin:0 10px 10px -10px;*margin-right:7px;padding:1px 10px;_display:inline} .contentPlayer a{text-decoration:underline;font-size:12px!important;} .cp_player{padding:14px 0 0;text-align:center;height:249px;display:block;} .cp_tit{padding:10px 0 0 18px;font-size:12px!important;line-height:20px!important;display:block;} .cp_from{padding:0 0 0 18px;font-size:12px!important;line-height:20px!important;display:block;} var sinaBokePlayerConfig_o = { container: "p_player", //Div容器的id playerWidth:298, //寬 playerHeight:250, //高 autoLoad: 0, //自動加載 autoPlay: 0, //自動播放 as: 0, //廣告 tj:0 //推薦 }; sinaBokePlayerConfig_o.autoLoad = 0; sinaBokePlayerConfig_o.autoPlay = 0; SinaBokePlayer_o.addVars("vid", 42162989); SinaBokePlayer_o.addVars("as", 1); SinaBokePlayer_o.addVars("logo", 0); SinaBokePlayer_o.addVars("pid", 1); SinaBokePlayer_o.addVars("head", 0); SinaBokePlayer_o.addVars("tjAD", 0); SinaBokePlayer_o.addVars("tj", 0); SinaBokePlayer_o.addVars("vblog", 2); SinaBokePlayer_o.addVars("singleRss", "http://video.sina.com.cn/iframe/fourlists/p/news/w/v/2010-11-24/125961192117.xml"); SinaBokePlayer_o.showFlashPlayer();

礦難救援進入搜索遺體階段

由於煤礦內24日發生了第二次爆炸,礦工們在第一次爆炸中幸存的希望破滅。當地警方負責人加裡·諾爾斯稱,第二次爆炸發生在當地時間24日中午,距第一次爆炸有五天的間隔。在煤礦發生第一次爆炸後,有可能發生爆炸的甲烷氣體一直在礦井下聚集,這使營救人員無法下井搜索失蹤礦工。目前還不清楚,可能也永遠無法確定是否有失蹤礦工在煤礦發生第二次爆炸之前還活著。

營救行動負責人蘇普特·諾爾斯稱:“井下24日再次發生大規模的爆炸,根據這次爆炸,我們認為礦工全部遇難。我們現在進入找回礦工遺體的階段。”

礦工家屬指責礦方掩蓋真相

21歲被困礦工扎恩·德魯的父親勞瑞·德魯稱,當被告知礦井發生第二次爆炸時,礦工家屬們感到很憤怒。他聲稱,礦主在過去兩年的時間裡知道礦井存在著“甲烷氣體”問題,在第一次爆炸數小時後作出的不立刻啟動營救行動的決定相當於是“掩蓋真相的行為。”礦工家屬們認為,爆炸用光了所有的有毒氣體,所以當時實施營救行動可能是安全的。

德魯稱:“他們上周五晚上曾有實施營救行動的機會,現在真相將永遠不會大白於天下。對於我來說,這是百分之百的掩蓋真相行為。我們從一開始就知道,營救行動只不過是一次公共關系行動。我們仍在希望奇跡,礦井下可能有部分空氣,所以存在著有人幸存的微弱希望。”

在格雷茅斯民事中心等待營救行動消息的礦工家屬們在獲悉第二次爆炸發生悲痛的哭泣聲。一些人跌坐在地上,其他一些人則抱頭痛哭。當他們離開社區中心時,一些人要借助朋友的攙扶才能行走。他們很憤怒,一些人開始咒罵蘇普特·諾爾斯。一輛載有醫護人員的救護車抵達中心,以便隨時向礦工家屬提供幫助。人們隨後看到一臉嚴峻神情的煤礦官員離開社區中心。

礦方否認營救行動致第二次爆炸

在第二次爆炸發生之前,鑽探小組已打通了煤礦主巷道的一個作業面,29名礦工據信出事前在那個作業面工作。兩台機器人已爬入了隧道,使當局能首次看到礦井的內部情況。目前還不清楚是什麼引發了第二次爆炸。

派克河煤礦所屬的煤炭公司首席執行官彼得·惠托爾稱,營救小組實施的行動不是引發第二次爆炸的原因。他說,第二次爆炸證實了不能向礦井派出營救人員的原因,礦井內的情況過於危險,存在發生第二次爆炸的可能性。他對記者稱:“這是一次自然事件,它可能發生在第二天,也可能發生在第三天。”

第二次爆炸礦工生還希望驟降

在第二次大規模爆炸發生時,惠托爾和諾爾斯都在煤礦現常爆炸持續了30秒,比第一次爆炸短了20秒,但爆炸的強度比第一次大。惠托爾稱,他到礦井現場是為了了解礦井氣體分析報告。初步測試報告顯示,隧道內有大量甲烷氣體,濃度達90%。礦井內還有一氧化碳和少量氧氣,礦井內的溫度也很高。雖然這些情況非常令人沮喪,但惠托爾早些時候稱,他將不會就是否有人幸存發表評論。第二次大規模爆炸使所有這樣的問題都失去了意義,因為如果有人在第一次爆炸中幸存,第二次爆炸也將使他喪生。

當第二次爆炸發生時,惠托爾正和營救小組討論氣體的分析報告並走進控制室觀看閉路電視。他隨後被告知,礦井的主隧道出現了大量煙霧,這意味著發生了第二次爆炸。他說:“我返回控制室,能夠看到礦井內發生了大規模的爆炸,與我所看到的第一次爆炸很相似。在我看來,第二次爆炸的規模和強度都更大,持續了30秒。”當被問及是否仍有人幸存的問題時,惠托爾稱:“我被告知,根據爆炸的強度判斷,礦工生還的可能性非常低。”

(來源:中國日報網站 宋華)

.blk-video{float:left;background:url(http://i0.sinaimg.cn/ent/deco/2009/0804/cv_m_02.png) no-repeat 0 0;height:89px;clear:left;} .blk-video-l{float:left;width:125px;overflow:hidden; text-align:center;padding:5px 2px 0 0;} .blk-video-l img{border:1px solid #d0ddee;padding:3px;background:#f7f7f9;} .blk-video-l a:hover img{border-color:#e55c5c;} .blk-video-r{float:left;padding:10px 15px 0 13px;background:url(http://i0.sinaimg.cn/ent/deco/2009/0804/cv_m_02.png) no-repeat 100% 0;height:79px;} .blk-v-tit{padding:5px 0 3px 2px ;line-height:20px;font-size:12px!important;float:left;clear:both;} .blk-v-tit a{text-decoration:underline;font-size:12px!important;} .blk-v-from{color:#000;line-height:18px;height:20px;font-size:12px!important;float:left;clear:both;} a.blk-v-play,a.blk-v-play:visited{display:block; width:56px;height:18px;line-height:20px;padding:0 0 0 20px; background:url(http://i0.sinaimg.cn/dy/deco/2009/0629/picpic/vblue02.png) 0 0;color:#003a7f;text-decoration:none; white-space:nowrap;font-size:12px!important;float:left;clear:both;} a.blk-v-play:hover{background-position:0 -100px; } .clearcl{clear:both;height:0;visibility:hiddden;overflow:hidden;}

精選文章: 人文地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