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廣場漢碑背面刻滿神秘文字

人文地理

導讀 石碑拓片 考古專家對石碑進行拓片作業 考古專家昨對天府廣場兩塊出土漢碑進行拓片作業,碑文記載的“裴君”身份有待破解 相關人員保護文物有功考古所將破例開表彰會 “此次負責東御街地下空間建設工程的開發商和承建方都非常值得表揚,他們在發現文物後及時彙報,並且保護現場非常盡心盡力。而且還非常積極地配合挖掘工作。我們將要為其舉行一個盛大的 ...

石碑拓片

考古專家昨對天府廣場兩塊出土漢碑進行拓片作業,碑文記載的“裴君”身份有待破解

相關人員保護文物有功考古所將破例開表彰會

“此次負責東御街地下空間建設工程的開發商和承建方都非常值得表揚,他們在發現文物後及時彙報,並且保護現場非常盡心盡力。而且還非常積極地配合挖掘工作。我們將要為其舉行一個盛大的表彰會,還會有現金獎勵,主要就是想以此鼓勵社會各界提高保護文物的意識。”昨日,成都考古研究所相關負責人謝濤表示,考古所之前有對主動舉報文物的相關人員進行現金獎勵的先例,但是舉辦公開表彰會,這還是第一次。

2012年,成都博物館新館將在天府廣場西側拔地而起,就在這個大型綜合性博物館正在緊鑼密鼓地施工過程中,兩座巨大的東漢石碑在天府廣場被挖掘出土,這不得不說是天作之合。昨日,在漢碑被運往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第三天,考古人員開始對石碑進行拓片作業。當晚,考古所又調來一輛大型吊車,把兩個重達10噸以上的石碑翻了個“底朝天”,原來石碑背面竟然也銘刻著密密麻麻、極為重要的文字。綜合正面的文字,這些信息將成為破譯和解讀漢碑之謎的一把重要鑰匙。

考古隊嚴防記者拍特寫

以前四川出土的漢代文物多為墓葬品,且沒有墓志銘,因此很少有漢代的文字實物。成都市博物院院長王毅表示,在天府廣場出土的這兩塊碑上的字體極為工整,且制作精美,明顯是官府所立。

昨日下午2點,華西都市報記者在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看到,兩座石碑平躺在院子裡,寒風不時將樹上的葉子吹落在碑上,一看到有落葉,守候在旁邊的工作人員就立刻將之輕輕拂去。石碑上面蒙著一層宣紙,整整一個上午,工作人員都在對它進行拓片作業。正當攝影記者們掏出相機對石碑拍攝時,考古所的保安大吼了一聲:“拍不得1一旁的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江章華趕緊對媒體解釋:“碑文上的具體內容還有待專家核實,如果現在照片流傳出去會被一些人誤讀。”不過考古隊雖然嚴禁媒體拍碑文特寫,但卻允許在遠處拍工作人員拓片作業的場面。

石碑上的隸書氣度不凡

兩座石碑的正面密密麻麻地刻的都是陰文隸書,其中大碑有708個字,小碑有近700個,當年每個字都塗有朱砂,雖然年代久遠,

但一些字上的紅色顏料仍然清晰醒目。大碑開篇就是一句“巍巍大漢”,盡顯不凡的氣勢。在現場負責此次發掘的謝濤先生說:“從碑中‘四世遵統’、‘內任公輔、外宣藩國’這些文字來看,也顯示出碑文主要內容是在歌頌一個人的豐功偉績。”大碑上有“元嘉有二仲”的字樣,據了解,元嘉是漢桓帝的年號之一,元嘉二年即公元152年。在小碑的左側,則有“本初元年六月下旬”的字樣。本初元年也是漢桓帝年號,為公元146年。顯然,小碑的年齡比大碑還要長6歲。

在成都市博物院書畫藝術院院長鄧代昆等書法家看來,大碑和小碑上的隸書氣度不凡,堪稱中國書法史上的佳作。還有專家認為,兩篇碑文可能是由兩個不同的人寫就。“你看,大碑的隸書帶有篆書的風格,可以看出寫這個碑的時候中國書法正在由篆到隸轉變,而小碑就是正宗的篆書。”謝濤對華西都市報記者說。

據了解,大碑上的信息量遠遠不止那708個字,碑的背面也有文字。

“裴君”是東漢名將裴岑?

大小碑中涉及的人名不算太多,而大碑中出現了一個很重要的人“裴君”——“……實裴君為國寶助累錫符四世遵統命典蜀蕩心無治……”字樣,謝濤認為,這個“裴君”可能是當年的治蜀太守。而在一些專家眼裡,“裴君”是東漢的名將裴岑。

華西都市報記者通過一些文獻了解到裴岑是山西大同人,曾任敦煌太守,在任職期間率本郡3000兵馬出擊北匈奴,斬殺呼衍王,取得漢朝在中國北方的一次重大軍事勝利,但是裴岑是否曾經有過入蜀經歷,史料倒沒有記載。所以,這個“裴君”的身世也算是個謎。

本組稿件由華西都市報記者楊帆實習記者張傑采寫攝影劉亮呂甲

專家下周“會診”東漢石碑

考古專家、成都市博物院院長王毅表示,天府廣場兩座石碑的發現不光證明成都曾是漢代的全國五大城市之一,而且可以推斷出早在漢代,天府廣場就是城市的中心區;兩座石碑還可以彌補史料的盲點,讓曾經被人遺忘的偉人事跡大白於天下;更可以對中國書法的演變過程進行

推演和佐證。

成都市考古研究所的謝濤透露:“下周將會舉行一個關於東漢石碑的研討會,屆時會邀請考古學家、史學家、文物學家、書法家、作家等各路專業人士對碑文內容進行研討,肯定要給成都市民還原一個關於東漢石碑的歷史真相。”

裴君是誰?本報熱線全國尋答案

要破解天府廣場東漢石碑之謎,必須首先弄清楚碑文中提及的關鍵人物“裴君”到底是何方神聖。昨晚,記者致電西南民族大學歷史系教授、著名歷史學家袁定基,他知道東漢將領裴岑的若干事跡,但他不能確定裴岑是否有過入蜀治蜀的經歷,他

說:“國內主攻東漢歷史的學者比較少,專門研究東漢時期四川歷史的人更少。”

為尋求真相,本報今日下午2點半至6點將開通熱線028—86969180,面向全國的歷史學者和歷史愛好者尋求關於“裴君”的一切線索。

▼最新消息

漢碑深夜“翻身”

昨晚十點,一輛重型工程吊車從土橋趕到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大院,將漢碑“翻身”。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有關人員說:這才是碑的正面,叫碑名,主要是說明立這個碑的目的。之前是碑文,主要是講述具體的情況。其中重約4噸的那塊石碑受損比較嚴重,“受損部位正好是碑的正面的抬頭位置,比較可惜。”

隨後,考古人員對石碑進行清理。對於上面的水泥,大家找來小竹簽,小心翼翼地清除著,並用水進行清洗。整個過程持續大約兩個小時。

▼新聞附件

天府廣場埋著千年神獸

10月7日,天府廣場鐘樓在一片塵煙中倒塌。原本這場平靜的建設不會帶來任何波瀾,然而一些研究史實、愛好文物的老者卻為此寢食難安。他們認為,鐘樓基腳下埋藏著一個鮮為人知的秘密:鐘樓基腳下有個巨大的石獅子,是個大文物。

《成都城坊古跡考》中,有石獅子的記述:“解放後修建電訊大樓時,掘得一石獅,則苑之瑞獸門當在斯。因石獸甚重未能移出,而施工又甚迫促,乃留於原處,其上即為大樓基腳。”而史料記載,這只石獅的歷史,應可以追溯到千年前的五代,甚至1300多年前的大唐盛世!

獲知這一消息,施工方承諾:將會在拆除時倍加小心,發現任何可疑的東西都要立即向相關部門彙報。


精選文章: 人文地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