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33名礦工全部安全回到地面

人文地理

導讀 舉世關注的救援33名智利礦工行動於當地時間12日午夜啟動,在全球觀眾注目下,智利聖何塞銅礦場受困礦工自當地時間13日凌晨零時12分陸續搭乘 “鳳凰二號”救生艙順利升上地面。在歡聲雷動中,家屬深情相擁,現場笑容與淚水交織,掌聲與歡呼不斷。目前,這33名受困礦工已經全部安全回到地面“重獲 新生”。 33名礦工22個小時陸續升井 13日上午11點11分,首名礦工 ...


舉世關注的救援33名智利礦工行動於當地時間12日午夜啟動,在全球觀眾注目下,智利聖何塞銅礦場受困礦工自當地時間13日凌晨零時12分陸續搭乘 “鳳凰二號”救生艙順利升上地面。在歡聲雷動中,家屬深情相擁,現場笑容與淚水交織,掌聲與歡呼不斷。目前,這33名受困礦工已經全部安全回到地面“重獲 新生”。

33名礦工22個小時陸續升井

13日上午11點11分,首名礦工弗洛倫西奧•阿瓦洛斯搭乘特制救生艙,成功回到地面,正式拉開了最後階段大營救的序幕。

按照營救計劃安排,身體最好的4名礦工首先升井,他們擔負著向救援人員報告井下情況的任務。然後,身體較差、精神焦慮的人安排在中間出井。排在最後的是54歲的礦工負責人烏爾蘇亞,正是在他的帶領下,33名礦工度過了事故發生後最艱難的17天,等到了救援的消息。

14日上午8點56分,第33位礦工、54歲的礦工負責人烏爾蘇亞成功升井,智利總統皮涅拉在井口迎接最後一名英雄的勝利回歸,現場響起持久的掌聲。

至此,智利營救被困礦工行動迎來大勝利,多方通力合作、縝密計劃,歷時2個多月創造了生命奇跡。據悉,智利將在發生礦難的礦場現場建一座國家紀念碑,紀念這次大營救,並向後代傳達一種生的希望。

日夜兼程大營救牽動全球人心

第一名被救出的礦工阿瓦洛斯13日凌晨出現在阿塔卡馬沙漠寒冷的夜空下時,全球各地觀眾紛紛緊盯新聞實況報導,見證了這令人興奮的一刻。從北 美、歐洲、中東到亞洲,幾乎所有新聞頻道都進行現場直播。全球民眾不僅即時目睹了這場人類史上空前的地底救援行動,也為礦工終能重見天日與家人團聚,而同 樣感動欣喜。

從救援正式展開起,到礦工陸續現身,和家屬歡喜重逢,笑容、淚水、擁抱、生死兩隔後的真情流露,全球數以百萬計的關切民眾,莫不透過網絡、電視和廣播的報導,追蹤整個救援行動的進展,也為之感動,甚至跟著一起濕了眼眶。

日本下松市一名高中英文老師表示,他休假一天原本計劃要趕課業進度,但現在他的眼睛緊盯屏幕,看著救援現場直播畫面,這真是令人驚嘆。這次高難度的成功救援行動,也獲得全球一致的贊嘆。

礦工出井面臨4大健康考驗

1、眼睛

負責為礦工進行首次體檢的醫學專家德比亞說,為了避免紫外線輻射對眼睛造成損傷,礦工會通過鏡片接觸井外光線。由於井下濕度約為89%,氣溫高達攝氏30度,礦工重上地面後,眼睛會非常干澀。醫生將給他們使用人造眼淚。

2、皮膚

礦工必須保持皮膚不受紫外線輻射,否則很容易出現破裂和感染,故必須用柔潤肥皂、保濕霜護理,穿長袖衣服和棉質長褲,白天必須戴寬檐帽遮蔽陽光。礦工的身體和手腳也會受到真菌侵蝕,故醫生同時為他們准備了抗真菌藥膏。

3、飲食

礦工在恢復過程中不能暴飲暴食,必須少量逐步增加,飲食以水果、蔬菜和牛奶為主。因為在井下,礦工的排泄受到約束,消化能力也受到影響,如果突然暴食,容易引起腹瀉,導致脫水。

4、睡眠

最大挑戰是恢復正常睡眠。礦工在第一周要避免熬夜,這有助恢復生理時鐘。晚上不要吃東西、喝酒或飲品,保持遮光、自然臥室環境,臥室內不要放電 視和其他娛樂設備。如果持續失眠,在前2至4周可以吃一些安眠藥。一周後,礦工可能會做噩夢並驚醒,這是在災難後的正常反應。因此,家屬應盡量避免回顧災 難場景和擔憂經過。

大營救成功全靠地利人和

此次礦難成功救援世界罕見,堪稱奇跡,其成功之處更給世界留下頗多啟示。

1、政府牽頭 分工明確

礦難發生後,政府立即承擔救援重任,總統皮涅拉中止訪問哥倫比亞。同時,當局組織分工明確的專業救援團隊,其中包括救援人員、醫護和一個專門實驗室,負責設計救援所需器械和設備。當局還邀請美國太空總署專家小組提供意見。

2、遵守機制 冷靜自救

礦工在被發現前的17天,只能依靠井下緊急避難所保存的食物維持生命,每人每48小時只可吃兩湯勺罐頭魚、半片餅干和半杯牛奶。如果礦業公司沒 遵守井下應急機制,礦工很可能等不及救援到來。此外,礦工自發組織起來,積極與地面聯系。一名老礦工指揮大家用汽車蓄電池為頭燈充電,用手頭機械尋找水 源。另一名礦工則成了臨時醫生,為其他人抽血和采集尿液樣本。

3、依靠科技 注重細節

大至重型挖掘機和“膠囊”救援艙,小至安慰礦工心靈的投射機和滅菌銅纖維短襪,這些高科技產品有助援救,同時保證礦工在井下的生活質素。營救人員還設計了一條如通風管的空心圓柱“白蘭鴿”,以把補給送到礦工避難處。

4、地質特點 利於救援

中煤大地公司原總工程師杜兵建認為,救援順利與當地地質3大特點有關。一、礦井位於北部沙漠,雨量小較干旱,打通鑽井後不會漏水或灌水。二、該 金屬礦井岩石較堅硬,鑽井成功率較高。三、該處地表有150米松散層,讓鑽井進度很快。救援方除了采用大口徑鑽頭,還在地層上層植入銅管,預防松散層坍 塌。


精選文章: 人文地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