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消息,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1985年9月1日,由美國國家地理學會資助、海洋探險家羅伯特-巴拉德帶領的探險隊,在紐芬蘭島附近的北大 西洋海底發現了“泰坦尼克”號沉船。如今,整整25年過去了,這艘曾經世界上最大、最豪華的客輪已完全屈服於大自然的力量,鏽跡斑斑的船身見證了“泰坦尼 克”號從輝煌走向沒落的過程。

“泰坦尼克”號狹長“陰影(圖片來源:Photograph courtesy Premier Exhibitions, Inc. and 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
在這張“泰坦尼克”號探險任務小組8月底使用聲納儀器拍攝的照片中,“泰坦尼克”號船首與北大西洋海底形成了鮮明對比。“泰坦尼克”號探險任務的另一位領隊戴維-加洛在聲明中稱:“我們在此次任務中配備的技術正在給我們帶來令人驚訝的成果。”
其中一個成果就是聲納設備拍攝的沉船地照片,首次展示了船首和船尾兩部分,它們如今相隔0.3英裡(約合0.5公裡)。加洛還是伍茲霍爾海洋研
究所特別項目主任。他在接受MSNBC網站采訪時說:“我們將利用這些工具得到有關沉船地的全景圖,以便更好地規劃未來的探索任務。”

船首欄杆(圖片來源:Photograph courtesy Premier Exhibitions, Inc. and 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
在這張9月1日公布的照片中,冰柱狀鐵鏽像瘟疫一樣遍布“泰坦尼克”號沉船船首欄杆和錨上。“泰坦尼克”號沉船沉沒於2.4英裡(約合3.8公 裡)深的海底。這張照片和其他在8月底拍攝的“泰坦尼克”號照片均屬於正在進行的“泰坦尼克”號探索任務(Expedition Titanic)收獲的第一批成果。這次任務的目標是,利用聲成像、聲納和3D攝像等技術保存“泰坦尼克”號現狀資料,幫助確定沉船會被衝走多遠,以及還 能存在多久。
由於近來颶風活動頻繁,“泰坦尼克”號探索任務小組目前在紐芬蘭的聖約翰島上安營扎寨。聖約翰島距離“泰坦尼克”號在北大西洋的沉船地大約
350英裡(約合560公裡),小組成員們渴望早日返回沉船地工作。“第一展覽公司”(Premier
Exhibitions)CEO克裡斯-達維諾(Chris
Davino)在一份聲明中說:“我們看到的一幕只能用非同尋常四個字來形容。我們渴望早日重返沉船地,繼續實施此次開創性的探險。”“第一展覽公司”旗
下RMS泰坦尼克公司與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聯合組織了此次探險活動。

前井型甲板(圖片來源:Photograph courtesy Premier Exhibitions, Inc. and 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
在“泰坦尼克”號探索任務一艘遙控潛水器8月底拍攝的照片中,冰柱狀鐵鏽覆蓋於“泰坦尼克”號前井型甲板上面。前井型甲板曾經是三等艙乘客的活動區。1985年,由美國國家地理學會資助、海洋探險家羅伯特-巴拉德帶領的一個探險隊在北大西洋發現了“泰坦尼克”號沉船。
科學家表示,此後拍攝的大量照片顯示,沉船不斷因吃鐵細菌、強大洋流以及人類的過失而遭到破壞,這表明“泰坦尼克”號可能會永遠消失。探索家們
已記錄了坍塌的屋頂、搖搖欲墜的甲板和“泰坦尼克”號桅杆瞭望台的消失。從這個瞭望台,瞭望員弗雷德裡克-弗利特看到了歷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冰山。

船貨起重機(圖片來源:Photograph courtesy Premier Exhibitions, Inc. and 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
在“泰坦尼克”號探索任務小組所稱的迄今最為清晰的一張照片上,“泰坦尼克”號船貨起重機和更多的冰柱狀鐵鏽暴露無遺。隨著微生物不斷侵蝕“泰
坦尼克”號,它們形成了獨立的像冰柱一樣的生物群落。據有過對“泰坦尼克”號現場探索經歷的微生物學家羅伊-庫利摩爾(Roy
Cullimore)估計,到1996年,僅在“泰坦尼克”號船首部分外面,冰柱狀鐵鏽的重量就達650噸,自此,它們不斷在沉船內外生長。

船首舷窗(圖片來源:Photograph courtesy Premier Exhibitions, Inc. and 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
在“泰坦尼克”號探索任務小組所攜帶的兩個遙控潛水器8月底捕捉的照片中,“泰坦尼克”號鏽跡斑斑的船首右舷的舷窗清晰可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 所專家比爾-朗格說:“在‘泰坦尼克’號的現狀還能維持多長時間的問題上,每個人都有他們自己的見解。有人認為船首會在一兩年內坍塌,也有人說還能堅持幾 百年時間。”
探險隊迄今拍攝的照片顯示,“泰坦尼克”號船體的兩個重要部分——“泰坦尼克”號在沉沒以前已經斷為兩半——還是完整的。“泰坦尼克”號探索任
務小組收集的數據應該有助於專家預測沉船還能保持多長時間的相對穩定。朗格說:“我們正試圖將真實、確鑿的數據帶給那些能夠做出上述判斷的學者。”

散步甲板的冰柱狀鐵鏽(圖片來源:Photograph courtesy Premier Exhibitions, Inc. and 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
正如這張攝於8月底的照片所顯示的那樣,在一等艙乘客曾經散步的地方,冰柱狀鐵鏽已經爬上了散步甲板的裂口處。“泰坦尼克”號在英國港口城市貝 爾法斯特建造,船長883英尺(約合270米),在1912年下水時,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豪華客輪。然而,在這艘巨無霸的首次航行中,便不幸與冰山相撞沉 沒,1500多人葬身海底。
25年前發現“泰坦尼克”號沉船的羅伯特-巴拉德認為,世人不應打破“泰坦尼克”號的現有寧靜,而應將它作為所有遇難者的“神聖墓地”。然而,他說,打撈公司、游客和電影制作人員卻將“‘泰坦尼克’號沉船地變成鄉村集市的‘怪人秀’。”

艏樓甲板欄杆(圖片來源:Photograph courtesy Premier Exhibitions, Inc. and 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
在這張攝於8月底的照片中,彎曲和折斷的欄杆讓我們依稀看到“泰坦尼克”號艏樓甲板後窗角落的輪廓。艏樓甲板是船首一個凸起的表面,下面是船員居住艙。“泰坦尼克”號探索任務的下一步是,在沉船地打撈其遭腐蝕的確鑿證據——鋼質實驗平台,即看上去像是小型折梯的設備。
這個實驗平台最早是在1998年部署到海底的,承受了與“泰坦尼克”號同等條件的破壞。因為科學家清楚實驗平台部署到海底時的准確厚度,因此,
借助這些實驗工具,研究人員可以准確評測“泰坦尼克”號沉船地金屬分解速度。微生物學家庫利摩爾說:“我們其實就是在檢查它們周圍還有多少鋼。”一旦對金
屬分解速度分析完畢,科學家就可以更准確地預測“泰坦尼克”號還能保持多長時間的相對完好狀態。

“泰坦尼克”號前桅杆(圖片來源:Photograph courtesy Premier Exhibitions, Inc. and 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
“泰坦尼克”號的前桅杆很久以前便向後傾倒,如今倚靠於船橋上。在這張攝於8月底的照片中,前桅杆的底部處於照片中央,向左上方傾斜。庫利摩爾 是加拿大生物科技公司“Droycon Bioconcepts”的創始人。據他介紹,冰柱狀鐵鏽可能還會侵蝕“泰坦尼克”號前桅杆內部,令其在一兩年內完全倒塌。
前桅杆已成了“泰坦尼克”號不可避免衰敗的像征。在20世紀90年代初的一次潛水作業中,“泰坦尼克”號探險任務領隊納格奧萊特發現,之前還與前桅杆相連的瞭望台完全消失了,顯然,由於受損嚴重,瞭望台最終折斷落入不明水域。報名參與《華夏地理》名家講堂——陳丹青講述“俄羅斯文學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