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農民是位哲學家”
6月28日,索倫·威尤夫家迎來10多個中國人。他開著中國產的拖拉機,載著這些人,去田裡挖蘆筍。
索倫有60公頃土地,其中35公頃是繼承父母的,另外25公頃是從3位鄰居手中購買的。索倫的田裡種了很多蘆筍。在丹麥,蘆筍因為珍貴,所以昂貴,一公斤蘆筍售價75克朗(1克朗約合人民幣1.17元)。如今,有30多家丹麥的酒店或餐廳從索倫家訂購蘆筍。現在,索倫一家的稅前年收入為37萬克朗,其中一半用來交稅。據介紹,即便如此,這樣的收入也非常不錯,因為教育和醫療的費用,實際上都包含在稅收當中。
索倫說,做一個農民,即便是在收入不好的年份,“我也感到非常幸福”,因為一家人在一起的生活極為充實。
每年,差不多有15到20組游客到索倫的田間地頭參觀,與他交流。當10來個中國人探望索倫時,他的妻子華隆為客人准備了生吃的蘆筍和用蘆筍釀制的啤酒。蘆筍生吃時,配以華隆自制的醬,類似沙拉醬,但甜味稍淡。至於味道,有的人吃了一根,就不再吃;有的人,連吃數根。不過,對於蘆筍釀制的啤酒,多數人喝過之後,覺得“爽”。面對這麼多參觀者,索倫有時也感到疲憊。他說:“當感覺難以招架時,我也會說不。”然而,一旦同意游客前來參觀,索倫便奉獻他全部的熱情和經驗。他會隨手拿起地上的一根草聊個10來分鐘,然後會讓大家嘗嘗。
在這批中國參觀者看來,索倫不是簡簡單單的農民,而是一位植物學家和哲學家。

每年,總有15組到20組的游客來參觀索倫(持工具者)的蘆筍種植地,不遠處則是他的愛犬Tjika。
旅行時在國外種田
在突尼斯,索倫與當地人一起農耕,他發現,自然界中的多數植物,當地人都能物盡其用。索倫的生活態度,印證了中國參觀者對他的評價。
他在7月16日發給記者的郵件中寫道:“人是如此幸運,能擁有耳朵、眼睛、舌頭、雙手、身體和大腦。對於我所看到的或經歷的,我通常物盡其用。”
作為一個農民,索倫在旅行中體味“人的幸運”。
1976年,索倫首次邁入北非。他先去了突尼斯,隨後前往阿爾及利亞。在突尼斯,索倫與當地人一起農耕,感受當地文化。他此次旅行的“課題”是:“自然界在當地人生活中究竟起了多大的作用”。索倫發現,當地人善於“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自然界中的多數植物,他們都能物盡其用。同他們一起干活時,索倫逐漸與農作物更加“親密地接觸”。
在阿爾及利亞,索倫住在一個在建大壩附近,大壩由中國工人修建。據索倫回憶,閑暇時,這些中國工人會打理菜園,從當地小溪中取水灌溉農作物秧苗。收獲的蔬菜,一部分賣給阿爾及利亞的城裡人。
1979年,索倫去了埃及。在北部城市埃爾費由姆,索倫與一名學農業的巴勒斯坦學生住在一起,後者向索倫講述了尼羅河流域的農作物種植史。至今,索倫還記得對方說過的一句話:所有農作物種植的關鍵一點是,實現水與土地的平衡。
這一年,索倫在摩洛哥和歐洲的葡萄牙也留下了自己的足跡。
走一處吃一處學一處
索倫有一種感受:旅行的次數越多,就越發感到人與人是相通的,人和人可以變得更親近。索倫的足跡遍及非洲、歐洲、南美洲和亞洲。
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索倫去過肯尼亞兩次。在那裡,他嘗到了自認為是世界上最好的芒果,而產自基蘇木的紅香蕉讓他感到好奇。當地人在種植糖類農作物時,會經常遭遇黑曼巴蛇(又稱“黑樹眼鏡蛇”,號稱“非洲死神”)。此時,索倫充滿恐懼和疑問:生與死,又該如何平衡。
在南美洲的哥倫比亞,索倫吃的是水果、玉米和土豆,但讓他印像最深刻的是當地非常明顯的生物多樣性。
索倫說,泰國的菠蘿“世界第一”。不過,他在這個國家的核心發現是,人、土地和農作物的平衡是不斷變化的,“一切以人為准”。
歷數所有旅行之地,索倫尤其鐘愛法國的布列塔尼大區,因為那裡有非常出色的農民和無與倫比的氣候。在歐洲之外,索倫發現亞洲人、非洲人、阿拉伯人以及南美人在烹飪時,都會用到一種農作物:香菜。今年的7月14日,索倫就在自家的一塊地裡種了3個不同品種的香菜。
四處旅行讓索倫的語言潛力得以挖掘,他覺得自己的英語、德語和法語都學得非常棒。除了學語言,觀察各地農業,索倫還有一種強烈的感受:旅行的次數越多,就越發感到人與人可以相通,人和人可以變得更親近。

旅行中結識有情人
索倫和妻子華隆正在考慮新的旅行計劃,他們的下一站也許就是中國,可能就在今年年底。
索倫現任妻子的故鄉在泰國。旅行,讓他們結緣。
1988年,索倫與弗洛倫斯結婚,這是他的第一段婚姻。兩人是在哥本哈根的一個國際學生派對上相遇的。弗洛倫斯生在肯尼亞基蘇木的維多利亞湖附近。婚後夫婦倆收養了女兒瑪琳,現年19歲。1992年,一家三口前往哥倫比亞。而後,弗洛倫斯分別在1995年和1998年,生下了薩洛姆和盧卡斯。但2002年,索倫與弗洛倫斯離婚。
2004年,索倫帶著三個孩子去泰國旅行,並且到泰國一個朋友的父母家做客。他們的家位於泰國東部的孔敬府。正是此次行程,讓索倫結識了現在的妻子華攏華隆是一名受過教育的農民。在離開泰國的三個月中,索倫和華隆互發電子郵件,“煲電話粥”。隨後,索倫從哥本哈根飛往泰國碧差汶府探望華隆的雙親。當年年末,華擄回訪”哥本哈根。次年,華隆終於獲得父母同意,帶著兩歲的兒子布姆到索倫的農場上工作、學習。
華隆母子原計劃在2007年回到泰國。但在這之前,索倫和華隆結婚了,於是,華隆和布姆只是在泰國小住三個月後又回到哥本哈根。2008年,索倫的父母邀請華隆的雙親前來丹麥,後者欣然接受。
如今,索倫是四個孩子的父親。盡管沒有足夠的時間與他們相處,但索倫認為自己同孩子們的關系非常親密。當然,索倫也會反思說:“我干活太多。其實,孩子們喜歡與我一起去旅行。”
眼下,索倫和妻子華隆正在考慮新的旅行計劃,他們的下一站也許就是中國,可能就在今年年底。索倫說,他對中國之行充滿期待,但有一點小小的擔心:“一旦在中國發現令人怦然心動的種子,我恐怕要興奮過度。”
#cms4_zutu_nav1 { margin:5px 0; text-align:center; } #cms4_zutu_nav1 a { display:-moz-inline-box; /* Moz FF */ padding:2px 5px; margin:2px 1px; line-height:24px; font-size:12px; color:#686868; text-decoration:none; cursor:pointer; border:1px solid #ccc; background: url(http://photocdn.sohu.com/20070301/Img248444140.gif); } #cms4_zutu_nav1 a:hover { color:r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