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人員展示挖出的器物。
房山區大石窩鎮後石門村村民在山上修建蓄水池時,挖出石斧一個,陶鬲的足和陶豆的足各一支。房山區文委文物科科長陳亞洲稱,根據地形及器物,初步判斷此地為一處新石器時代夏文化遺址,具體時間還需研究才能確定。
文物帶夏時標志性“繩紋”
挖掘現場位於後石門村一處正在建設中的鄉村旅游莊園。為了灌溉莊園裡的菱棗樹,7月初,莊園負責人王學紀請來工人在後山上挖一個蓄水池。7月5日,王學紀發現一個帶有獨特花紋的“土塊”,他懷疑是文物,就停工撥打了房山區文物管理部門的熱線。
這種獨特的“花紋”稱作“繩紋”,是夏文化時期器物的標志性紋飾。陳亞洲介紹,他們趕到現場,經過簡單發掘清理,即找到了石斧一把,陶鬲的足和陶豆的足各一支,屬於新石器時期的產物。其中,陶鬲的足上清晰地刻有“繩紋”。
陶鬲和陶豆均是夏朝時期用於盛放食物的容器。
當地曾經出土夏朝文物
這些出土器物表面呈青灰色,而鋒利的斷面則是沙質的紅灰色。“這是器物的材質———紅陶加沙和灰陶加沙。”陳亞洲稱,除去器物表面的“繩紋”顯露出它的“高齡”外,由這種紅陶加沙和灰色加沙構成的材質,也可初步斷定其為夏朝所有,遺憾的是器物均已殘缺不全。
“我們判斷目前挖出的殘片只是一小部分,大量文物可能就埋藏在附近。”陳亞洲稱,區文物管理部門將對發掘現場進行原址保護,回填原有土壤。“大石窩鎮出土夏朝文物並非首次。”陳亞洲表示,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在距離本次出土地點十公裡外的鎮江營村和塔照村也曾出土過夏朝文物。
據《北京日報》報道,著名歷史學家、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學勤表示,“北京地區發現夏文化遺跡的可能性很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