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國研究員:地震前兆信息可靠性不足兩成

地理雜談

導讀學者們正保持觀察華北地區動態;仍有必要借鑒群測群防歷史經驗 [科學時報 王靜報道]4月15日中午,就社會上有些人正在傳播的“中國地震局傳出消息,包頭市將在今天傍晚5點發生7級地震”的說法,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高建國明確向《科學時報》記者表示:“這不可能!首先,中國地震局無權發布地震預報消息,在中國,地震預報消息只有政府部門能夠發布;� ...

學者們正保持觀察華北地區動態;仍有必要借鑒群測群防歷史經驗

[科學時報 王靜報道]4月15日中午,就社會上有些人正在傳播的“中國地震局傳出消息,包頭市將在今天傍晚5點發生7級地震”的說法,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高建國明確向《科學時報》記者表示:“這不可能!首先,中國地震局無權發布地震預報消息,在中國,地震預報消息只有政府部門能夠發布;其次,中國地震預報水平達不到如此精確的程度。”

玉樹與汶川的關聯

4月14日,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縣發生7.1級地震,人們關注的一個重點在於,這次地震與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是否有關。

高建國說:“汶川地震發生在龍門山斷裂帶,玉樹地震發生在鮮水河的西分支斷裂帶甘孜—玉樹斷裂帶。這兩次地震不在一個斷裂帶上,似乎沒有關聯。但如果把視野擴大到青藏高原的隆起,它們在一個更大的1000多公裡長的斷裂帶上,整體上在一個區域。2008年新疆發生7.2級地震時,北川發生了滑坡;2008年新疆另一次地震發生時,汶川發生了3次滑坡。”

據悉,汶川地震後,國內地震學界對中國地震發展趨勢給予了以汶川為基點的3種判斷。第一,地震向南擴展,即汶川地震不久後的攀枝花6.1級地震和楚雄6級地震;第二,地震向西發展,即本次的玉樹地震;第三,地震向北擴展,即近期華北地區發生的一些4級地震,學者們依舊保持觀察這一地區的動態。

地震監測仍需借鑒經驗

高建國介紹,遼寧海城有一次發生4.8級地震,地震前,海城市有關部門組織群眾進行了疏散。在地震發生後1分鐘時刻,有與地震觀測台站保持聯絡的群眾向政府發出“2”的信息。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消息,報告了地震發生的程度——“2”表示是有感地震,但情況不嚴重。海城將地震發生災情分為5個等級,“5”表示最為嚴重。在海城,當地地震部門通過行政方法,設立了110個地震信息聯絡點。雖然地震監測台站只有一個,但實際上十幾公裡範圍即有采點信號,彌補了台站監測的不足。他們之間每個月通報一次信息。

高建國認為,在目前技術水平還達不到期望的預報精度時,仍有必要借鑒“群測群防”的歷史經驗,海城預報成功的經驗目前不能丟。因為30多年來,事實已經證明,地震預報只依靠專家行不通。只有政府、專家和群眾都參與信息的收集,才能降低地震預報的風險。專家的作用在於分析來自各方面的信息,給出判斷。

地震前兆需要收集清理

關於地震各種前兆的可靠性,高建國說:“中國地震學家曾經對地震前兆進行過梳理分析,結論是絕大部分收集到的前兆信息僅有20%以下的可靠性。與前兆表現出最好對應關系的是地下水、地電(HRI波)。在動物異常方面,北京工業大學的試驗數據顯示,虎皮鸚鵡對地震的敏感程度較高。一般情況下,虎皮鸚鵡每天跳動1000余次,但1000公裡以外的地區發生地震時,其跳動超過2500次/天。但這種情況出現在地面,如果將它放置在桌子上,就不靈了。豬、馬、雞等動物,對地震的感應區並不一樣,豬對次聲比較敏感。”

此外,一些新的手段,如氣像雲圖,對地震也會表現異常。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一位教授在1991年後,利用衛星熱紅外圖預測地震,已預報100多次地震,被認為是一種新的地震預報手段。

高建國介紹,唐山地震後,專家收集到2000多個異常信息;汶川地震後,收集到550多個異常信息。但這些信息都來自震後,而非震前。地震前兆分析的復雜性或其難度,在於地震異常信息也會發生變化,異常多的地方不一定是震中地區。中國地震局曾介紹,只有20余次地震預報准確,而高建國統計發現,中國有77次准確預報,包括中短期和短臨預報,其中有30次成功預報了6級以上地震。他對地震預報很有信心,但認為只是需要更好地開展群測群防工作,專家則需要更多的綜合分析和判斷。

“玉樹7.1級地震前,即4月14日凌晨4點58分發生了4級地震,如果當時有人被震醒,並意識到這是前兆,這次地震災害肯定會減校因為這次是典型、完整的前震—主震—余震型地震。而這次前震到來時,人們基本都在睡夢中,沒有產生警覺。”他說。


精選文章: 地理雜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