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區歷史地震分布圖及重大歷史地震情況

自然地理

導讀 青海省重大歷史地震 1995-12-18 04:57:02.7緯度: 34.61經度: 97.42 深度: 24 Ms: 6.2 區域: 中國青海省摘要: 1995年12月18日青海省瑪多縣發生6.2級地震(34°29′N、97°21′E),極震區屬無人區,由於交通及自然條件的限制無法進入,宏觀震中及震中烈度無法直接考證。地震中無人員傷亡,該地震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為218.41萬元人民幣。災害描述: 本次地震發生在無人區內,故地震中無人 ...

青海省重大歷史地震

1995-12-18 04:57:02.7緯度: 34.61經度: 97.42 深度: 24 Ms: 6.2

區域: 中國青海省
摘要:

1995年12月18日青海省瑪多縣發生6.2級地震(34°29′N、97°21′E),極震區屬無人區,由於交通及自然條件的限制無法進入,宏觀震中及震中烈度無法直接考證。地震中無人員傷亡,該地震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為218.41萬元人民幣。
災害描述:

本次地震發生在無人區內,故地震中無人員傷亡,該地震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為218.41萬元人民幣。

地理位置:

瑪多地震區位於青海省中南部黃河源頭的高平原區與巴顏喀拉褶皺山脈的交接部位。微觀震中為34°29′N、97°21′E1

災害範圍:

本次地震發生在無人區內, 地震的宏觀震中及震中烈度無法直接考證。本次地震的受災區域僅限於Ⅴ度區範圍,包括瑪多縣城和兩個牧業鄉政府所在地及所屬的牧民定居點,總人數7000 余人,由於宏觀震中及高烈度區均屬夏季草場無固定居民點,故無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
震後應急處置:

地震發生後,青海省地震局派出了現場工作組晝夜兼程趕赴地震現場進行地震宏觀烈度考察及現場災害評估工作。

地震背景:

瑪多地震區地質構造位置處於青藏構造系與巴顏喀拉-松潘弧形構造帶的結合部位,區域地質上則屬於松潘-甘孜褶皺系。該區深部處於昆侖山重力梯度帶之上,該梯度帶西自康西瓦,向東經木孜塔格、納赤台、都蘭,在興海一帶轉向南東,經瑪曲、馬爾康向南與龍門山梯度帶相接,總體呈北西西向展布,寬約30~40km。該 區主要斷裂構造為東昆侖斷裂帶及達日斷裂帶4)(圖2)。東昆侖斷裂帶是一條橫穿青海省中部的深大斷裂帶,該斷裂是一級構造單元青藏斷塊的分界斷裂。達日斷裂帶是區內另一條大型斷裂帶,它西起昆侖山口附近,向東南沿巴顏喀拉山主脊北側延伸,經雅合達澤山南坡、野牛溝至達日後,斷續往東南延出青海境外,全長700km,總體呈 N60°W展布。該斷裂帶是一條由數條斷裂組成的控制二級構造單元的邊界大斷裂。該斷裂東南段於 1947年發生達日7 級地震,在地表形成了長近百公裡的地震破裂形變帶。推測1995年12月18日的瑪多6.2級地震發生在該斷裂帶的中段。

科學總結與反思:

該區域歷史地震活動較強烈,其主要控震構造為東昆侖斷裂帶,該帶除發現古地震破裂形變帶外,有儀器記錄以來沿帶發生的7級以上強震就達3次。昆侖山口-達日斷裂帶的東南段達日地區也構成中強震頻發區,1947年7 級地震後,1949年6月15日又發生6級地震、1961年5月18日發生5.2級地震。但該斷裂帶的西部及中部除本次地震外,還少有中強震發生。

1990-04-26 09:37:09.8 緯度: 36.06經度: 100.33 深度:9 Ms: 6.2

區域: 中國青海省
摘要:

1990年4月26日17時37分09.8秒,中國青海省共和西南縣(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與興海縣之間的塘格木地區發生7.0級地震.微觀震中:北緯36°05′N,東經100°05′E;宏觀震中:共和縣塘格木農場場部;震中烈度:Ⅸ度;地震類型:主震余震型,最大余震為6.0 級(截至到1995年12月31日); 推測震源深度:12公裡;稱謂:青海共和地震.地震造成119人遇難,55人受傷,失蹤18522人,直接經濟損失達16118.31萬元人民幣。

災害描述:

極震區內土木結構建築幾乎全部倒塌,磚混結構建築均遭受嚴重破壞。塘格木農場場部西北角有一條斷續延伸150余米的裂縫帶,將一田埂順時針斷錯10釐米;地震時黃河水從中間劈開,並漫過灘地,黃河沿岸霧氣四起,2分鐘後籠罩了整個黃河谷地;更尕海湖沿岸及克周村黃河灘等處,可見地裂縫及噴水冒砂現像,地震時噴水水柱向達2米左右;仰塘水庫河灘上,多處出現地裂縫和噴水冒砂現像,地裂縫最寬處達7釐米,冒砂孔最大直徑1.5~2米;沙珠玉河南側山體有較大面積崩塌和山石滾落。

等震線沿北西西向隱伏斷層呈一狹長的橢圓分布。圖《中國近代地震目錄(1912—1990,P431)

有感範圍:

甘肅張掖、蘭州、青海格爾木、瑪沁等地均有不同程度的震感。

震後應急處置:

地震發生後,青海省地震局、甘肅省地震局分別派出現場考察組到震區進行考察,對震區烈度分布與震害進行了調查和評估,並對震區重建工作的選址、規劃等提出了積極的建議。同時震情分析組對5月7日、16日、29日的3次強余震做出了成功的預報。

地震成因:

共和盆地內構造情況復雜,斷裂大多是航衛片解譯和物探資料反演推測的隱伏斷裂,加之共和地震沒有直接錯斷到地表,對本次地震的發震構造爭議很大:第一種觀點是,西起茶卡鹽湖南部,經哇玉香卡,塘格木到黃河茫拉谷的北西西向隱伏斷層發震;第二種觀點是,東西向隱伏斷層發震;第三種觀點是,經塘格木至英德海的北西西向隱伏斷層發震;第四種觀點是,位於塘格木與沙珠玉河之間,總體走向為N60°W的隱伏斷層發震。
共和地震發生在北東向構造與北西西向隱伏斷層的交彙部位。可以認為該震的孕震模式為北西西—北東向構造組合孕震,即在北東向區域應力場作用下北東向隱伏斷層易成為應力力調整單元,而呈現為強擠壓狀態的北西向斷層起著應力積累單元的作用,且應力集中區主要位於兩條斷裂的交彙部位。當積累的應變能突破其臨界狀態時,破裂在交彙部位主要沿北西西向斷裂發生,而在北東向斷裂發生一系列次一級的破裂,這可以解釋為余震分布除沿北西向優勢分布外,在余震區南側形成一北東向活動帶的現像。

地震背景:

共和7.0級地震發生在青海省共和盆地內。從在地構造來分,屬於秦祁昆斷褶系的昆侖、南秦嶺亞區。共和盆地是第三紀初形成的斷陷盆地,其四周被斷褶隆起山地圍限,北側是青海南山斷褶隆起帶,南側是布青山—阿尼瑪卿山斷褶隆起帶,西為鄂拉山斷褶隆起帶,東為瓦裡貢山斷褶隆起帶。盆地在中新世以來強烈下陷,與周圍山形成千余米的地形高差,其內廣泛發育上新世一早更新世湖相堆積,並有西厚(1200米),東薄(769米)的地形高差。此外,盆地內還發育有三級湖相階地和多級黃河階地,說明中更新世以來,盆地一直處於間歇性抬升狀態。
本區最重要的規模最大的活動斷裂是盆地南側的庫賽湖—瑪曲活動斷裂帶,長約450公裡,總體走向北70°西。該斷裂活動方式以左旋走滑為主,在全新世有多期活動,歷史上發生過幾次7級以上強震,如有記錄的:1902年7.0級,1937年7.7級,1963年7.0級及1971年6.3級地震。

科學總結與反思:

地震發生在青海省台網相對密集的東部地區,震前異常較為豐富,且同步性較好,長、中、短、臨異常配套出現,是一個具有豐富前兆、余震序列特殊、發震機制復雜,值得研究的震例。


精選文章: 自然地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