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顯示早期鯨魚在陸地分娩

考古

導讀早期的鯨魚骨骼結構早期鯨魚科技訊 2月6日消息,據物理學家組織網報道,兩個距今4750萬年前的鯨魚化石揭示了早期的鯨如何分娩,同時為了解鯨魚棲息地如何從陸地過渡到海洋提供了新線索。據悉,這兩塊化石分屬一頭懷孕的雌鯨以及一頭雄鯨,並且屬於同一種群。它們是2000年和2004年在巴基斯坦發現的,美國密歇根州大學科學家對其進行了研究,相關論文刊登在2月4日的在 ...


早期的鯨魚骨骼結構

早期鯨魚科技訊 2月6日消息,據物理學家組織網報道,兩個距今4750萬年前的鯨魚化石揭示了早期的鯨如何分娩,同時為了解鯨魚棲息地如何從陸地過渡到海洋提供了新線索。據悉,這兩塊化石分屬一頭懷孕的雌鯨以及一頭雄鯨,並且屬於同一種群。它們是2000年和2004年在巴基斯坦發現的,美國密歇根州大學科學家對其進行了研究,相關論文刊登在2月4日的在線雜志《PLoS》上。密歇根州大學古生物學家菲利普·金格裡奇(Philip Gingerich)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了這兩塊早期鯨化石。由於發現成年雌鯨和胎兒骨骼化石在一起,研究人員最初曾困惑不已。金格裡奇說:“當我第一次在挖掘現場看到小小的牙齒時,我最初認為我們發現了一頭體型較小的成年鯨魚,但隨著挖掘的繼續,化石一點點浮出水面,我們發現肢體似乎過於巨大,與小小的牙齒並不匹配。截至到當天挖掘工作結束時,我意識到我們發現了一頭懷孕的雌鯨。”兩個化石屬於已經滅絕的鯨魚種群原鯨亞目,發現這一種群的胎兒骨骼化石尚屬首次。母子化石的發現被視為一個名為“Maiacetus inuus”(以下簡稱Maiacetus)的新種群代表——Maiacetus意為鯨魚媽媽,inuus是羅馬文化中的生育之神。胎兒的姿勢說明,這種鯨魚采用頭先出來的生產方式,與陸地哺乳動物類似,但與現代鯨存在差異,說明這種鯨魚仍在陸上完成生產。揭示Maiacetus生活方式的另一個線索是胎兒長有發育完好的牙齒,說明這種鯨的新生兒在早年生活中能夠自己照顧自己,而不是處於一種不能自立的狀態。雄鯨化石標本長8.5英尺(約合2.6米),是雌鯨化石出土後4年在同一化石床發現的。這頭雄鯨與雌鯨擁有相同的解剖學特征,但骨架大小較雌鯨相比高出12%,犬牙的個頭則超出雌鯨20%。類似這樣的體型差異在鯨魚及其近親中並不多見。在一些鯨魚種群中,雌鯨的體型要大於雄鯨,其它種群中,雄鯨的體型則略勝一籌。Maiacetus雌雄之間的體型差異比較適度,說明雄鯨不可能控制領地或者向“妻妾們”發號施令。身為密歇根州大學古生物學教授和古生物學博物館負責人的金格裡奇表示,Maiacetus牙齒巨大,便於捕食魚類動物,說明它們生活在海洋,之所以回到陸上的目的可能只是為了休息、交配和生產。與其它古鯨有所不同的是,Maiacetus長有4條經進化改良的腿,並依靠腿的力量游泳。雖然這種鯨可利用鰭狀肢支撐身體重量,但在陸地上,他們不可能進行長途跋涉。金格裡奇說:“它們顯然在沿岸一帶活動。它們一直生活在陸海分界面,以便在陸地和海洋之間往返。”相對於此前發現的鯨魚化石而言,Maiacetus在進化路徑中占據一個中間位置,經過長時間的進化,鯨魚最終從全天候的陸上居民變成深水動物。從這個意義上說,Maiacetus化石的發現為伴隨這種變遷出現的形態和行為變化提供了價值無法估量的新信息。金格裡奇說:“形像地說,這兩個鯨魚化石標本無異於‘羅塞塔石碑’,為了解已滅絕動物的機能能力和生活史提供了寶貴信息,除了化石外,我們不可能通過其它任何方式獲得這些信息。”(孝文)

精選文章: 考古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