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課本上先認識了慈禧,知道她是“古代”人。後來我們知道慈禧原來也有照片,驚訝了一下。在後來我們知道給慈禧拍照的不是“掌握先進技術”的老外,而是中國的一個男人。慈禧,這個男人,那個年代。三者之間到底有什麼糾葛和聯系?或許本文能提供一些線索。攝影術最早傳入中國是在1844年,由當時法國海關總檢查長於勒·埃及爾為當時清政府兩廣總督耆英拍攝了一張照片,這張照片現存國巴黎攝影博物館中。1844年,耆英在給道光皇帝的奏折中,亦曾提到英、法、美、葡四國使臣曾向他索勸小照”,他將4份“小照”分別贈給他們的事。耆英雖為清室貴族,但思想較開放,較早地接受當地被某些人稱為能“收魂攝魄之妖術”的攝影術,並將其應用到外交活動中。由於照相機有“收魂攝魄之妖術”的謠傳,加之女性形像被拍攝、復制、流傳在當時封建時代屬於極不名譽之事,所以攝影術傳入中國數十年一直未流入宮廷.直到晚清光緒年間,思想開通的珍妃將照相機帶進後宮,拍攝不少照片.珍妃入宮時間是光緒十四年(1888).但是珍妃失勢後,其所攝照片幾乎都被慈禧所毀,僅余一張正面頭像。
慈禧裕勛齡是德齡公主的哥哥,他以良好的教育背景和出身,優雅英俊的氣質被選入宮中成為慈禧的御用攝影師,慈禧的很多傳世照片都是出自他手。題圖的這張裕勛齡不多見傳世照片還是日本一位攝影師給他拍攝的,當時還沒有戴上眼鏡,其容貌和氣質絕對屬於當時的宮廷美男子,對於對容貌挑剔的慈禧來說,選中他為身邊的攝影師還是不排除有對裕勛齡氣質欣賞的原因。德齡容齡勛齡三人幼年留學法國,兩姐妹回國之後更是被慈禧封為御前女官,德齡後來嫁給一個美國人,旅居海外,寫了很多關於紫禁城生活的書,在當時轟動一時。裕德齡不僅姿容絕倫,而且還從國外帶來了許多洋玩意,啟迪了慈禧對"新生活"的想往,德齡、容齡在宮裡侍奉慈禧兩年中,做過慈禧御前英、法等文的翻譯,勛齡因為慈禧太後拍攝照片而名聲大躁。
“聖母皇太後”慈禧太後直到進入20世紀之後才開始拍照。1900年"庚子國變"之後,慈禧太後為同洋人拉攏關系,開始引入一些西洋玩意兒,加之海外歸來的德齡、容齡姐妹亦加以慫恿,打消顧慮,遂留下了許多照片.慈禧太後的照片多由德齡之兄,懂得照相技術的勛齡為慈禧照相。慈禧對每次拍照都異常重視,在照相前要親翻歷書,選定良辰吉日。在1903~1906年之間,茲禧共拍了30多張裝飾、體態各異的照片,印刷放大成數百張,每張有25.4釐米長,個別得意之照還放大成76.2釐米的巨照,並讓如意館畫師把照片著色,托裱於硬紙板上,以供懸掛和賞賜之用。目前,除了北京故宮外,流落於民間的慈禧原照已是風毛麟角,因此收藏的價值很大。1990年,英國倫敦科學博物館用1.3萬英鎊從拍賣行購進一張。攝影在當時主要還是采用玻璃版底片或干片,它的成像程序復雜,全部照相材料均須進口,成本昂貴。如今故宮博物院內換珍藏著大量當年所攝的玻璃底片和照片,其中僅慈禧一人晚年所拍照的三十余種裝束、神態各異的照片就有百余張,大多系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其七旬壽辰前的留影,都是由清廷曾駐日、法公使三品卿銜裕庚的次子勛齡所攝。
清宮之雪光緒二十九年,曾在西方研習過攝影術的勛齡奉旨進宮,攜帶剛運回國的全套照相器材,專門為慈禧太後拍照。勛齡的妹妹容齡曾任慈禧御前女官,她回憶說:“有一次,慈禧問我姊妹倆會不會照相,她想在畫像之前先照幾張相,從外邊找人來照相不很方便。我母親說:‘她們兩人不會照相,奴才勛齡會照相。’慈禧說:‘那很好,明天就讓他進來給我照相,照出相來好讓柯姑娘照著畫。’”勛齡曾自述:“光緒年間,勛齡及兩妹追隨先母,同侍宮闈,凡慈禧太後之御照,莫不由僕一人所攝。”
中國早期的“藝術攝影(或cosplay)”除那些留念式的肖像照外,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慈禧太後和侍從們坐在湖中平底船上,由她本人扮成"普陀山觀音大士",大太監李蓮英扮成觀音身旁的護法神韋陀,公主們扮成龍女,營造西方極樂世界情境的那張照片了。這恐怕是中國人有史以來的第一張藝術攝影照片。除了攝影所必須的造型要素,如光線、構圖之類外,還必須要牽涉服裝、化妝、道具等戲劇要素。皇室檔案記載:“七月十六日海裡照相。乘平底船,不要蓮。四格格(指慶親王奕之女)扮善財,穿蓮花衣,著下屋繃。蓮英扮韋陀,想著帶韋陀盔、行頭。三姑娘、五姑娘(均指奕之女)扮撐船仙女,帶漁家罩,穿素白蛇衣服,想著帶行頭,紅綠亦可。船上槳要兩個,著花園預備。帶竹葉之竹竿十數根,著三順(內務府人員)預備。”此段記述,頗像現代影視導演的前期計劃,詳細而周全。勛齡還拍照了許多慈禧的娛樂生活照和肖像照,並被慈禧太後在70大壽(1904年)前,令奴才們懸掛在紫禁城和頤和園等處,作為收藏和賞賜大臣們之用。也因此,這些照片後來流向民間,成為珍貴的歷史檔案,讓中國人終於看到了統治了自己兩千多年的皇家面孔和他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