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慶市位於安徽省西南部,長江下游北岸,是長江沿岸著名的港口城市。有“萬裡長江此封喉,吳楚分疆第一州”之美稱。安慶是長江下游的第一個城市,也是萬裡長江安徽段的第一個城市,東與安徽省池州市、銅陵市隔江相望,南以長江與江西省九江市相連,西界湖北省黃梅、蘄春、英山三縣,北接安徽省六安市、巢湖市。安慶城北枕龍山,南臨長江,西依皖河,東接石塘、破罡諸湖,獅子山、鳳凰山、菱湖、秦潭湖等鑲嵌其間,整個就像是一座大園林。安慶是全國重要的糧、棉、油、水產品和畜禽生產基地,是安徽省重要的石油化工、汽車零部件制造和紡織加工業基地。工業初步形成了石油化工、輕紡、建材、機械四大支柱產業。安慶是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東周時期安慶是古皖國所在地,“皖”為“美好”之意,“皖山皖水”意為“錦繡河山".安徽省潛山縣有天柱山,是大別山脈的最高山,也叫萬尖山,古時候是皖國,皖伯大夫的封地,天柱山也叫皖山。山下的河流叫皖河,注入長江。水叫皖水,也叫潛水。城,叫皖城。安徽省簡稱“皖”,即源於此。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改舒州德慶軍為舒州安慶軍,“安慶”自此得名(含“平安吉慶”之意)。安慶城始建於公元1217年,至今已有近800年的歷史。東晉詩人郭璞曾稱“此地宜城”,故安慶又別名“宜城”。據宿松縣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廖理南先生考證,黃梅戲淵源於唐初的黃梅采茶歌,經宋代民歌的發展,元代雜劇的影響,逐漸形成民間戲曲雛形。至明代已經形成獨樹一幟的地方戲曲。是安徽安慶市宿松縣和湖北黃梅一帶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中,吟唱的一種曲調藝術形式。兩縣毗鄰,有很長的邊界線,很多東西是無法分開的。歷史上不少時候兩縣曾屬同一行政區域。就是共產黨創建初期,兩縣還屬同一個黨支部。廖理南先生通過查閱《中國戲曲志》、《黃梅縣志》、《宿松縣志》等文獻資料發現,在黃梅戲發展史上,宿松有十幾項第一。如:1、第一個專演黃梅采茶戲。從明代中葉開始,宿松人就於每年的三月初三,在松梅嶺街上專演黃梅采茶戲;2、第一個將黃梅戲劇目寫入廖河戲台楹聯。清代道光年間,當地人把《送香茶》、《西樓會》等十幾個為群眾喜聞樂見的黃梅戲劇目寫入廖河戲台楹聯;3、第一個進行“官方公演”。宿松於1853年將黃梅戲由草野請進官方的縣城公演,比《黃梅縣志》記載的“黃梅戲1934年進黃梅縣公演”早81年;4、第一個正式把流行於民間的黃梅采茶歌定名為黃梅戲,1921年版的《宿松縣志》中,第一次正式記載了“黃梅戲”這個名稱。黃梅戲唱腔委婉清新,分花腔和平詞兩大類。花腔以演小戲為主,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民歌風味,多用"襯詞"如"呼舍"、"喂卻"之類。有"夫妻觀燈"、"藍橋會"、"打豬草"等;平詞是正本戲中最主要的唱腔,常用於大段敘述,抒情,聽起來委婉悠揚,有"梁祝"、"天仙配"等。 現代黃梅戲在音樂方面增強了"平詞"類唱腔的表現力,常用於大段抒情、敘事,是正本戲的主要唱腔;突破了某些"花腔"專戲專用的限制,吸收民歌和其他音樂成分,創造了與傳統唱腔相協調的新腔。黃梅戲以高胡為主要伴奏樂器,加以其它民族樂器和鑼鼓配合,適合於表現多種題材的劇目。嚴風英是黃梅戲著名演員,真正唱活黃梅戲,代表作《天仙配》。黃梅戲語言以安慶地方語言為基礎,屬江淮官話。其特點為----唱詞結構在整本戲多為七字句和十字句式。七字句大多是二、二、三結構,十字句大多是三、三、四結構。有時可根據需要以七字、十字句為框架,字數可壓縮或增擴,曲調則常使用垛句。花腔小戲的唱詞靈活多變,有三至七字不等,中間常夾雜多種口語化無詞意的字。句數不一定為偶數有時奇數句重復最後一句便成偶數。唱念方法均用接近普通話的安慶官話唱念。整本戲中用韻母念、官話唱,小戲說白則用安慶地方的鄉音土語,唱腔仍用官話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