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黟縣西遞鎮西遞村

景點

導讀 西遞坐落於黃山南麓,距黃山風景區僅40公裡,素有“桃花源裡人家”之稱,它始建於北宋 皇佑年間,發展於明朝景泰中葉,鼎盛於清朝初期,至今已近960余年歷史。據史料記載,西遞始祖為唐昭宗李曄之子,因遭變亂,逃匿民間,改為胡姓,繁衍生息,形成聚居村落。故自古文風昌盛,到明 清年間,一部分讀書人棄儒從賈,他們經商成功,大興土木,建房、修祠、鋪路、 ...

西遞坐落於黃山南麓,距黃山風景區僅40公裡,素有“桃花源裡人家”之稱,它始建於北宋 皇佑年間,發展於明朝景泰中葉,鼎盛於清朝初期,至今已近960余年歷史。據史料記載,西遞始祖為唐昭宗李曄之子,因遭變亂,逃匿民間,改為胡姓,繁衍生息,形成聚居村落。故自古文風昌盛,到明 清年間,一部分讀書人棄儒從賈,他們經商成功,大興土木,建房、修祠、鋪路、架橋,將故裡建設得非常舒適、氣派、堂皇。歷經數百年社會的動蕩,風雨的侵襲,雖半數以上的古民居、祠堂、書院、牌坊已毀,但仍保留下數百幢古民居,從整體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

地理位置

西遞位於安徽省黟縣東南部,地理坐標:東經117°38′,北緯30°11′,村落面積12.96公頃。乃取村中三條溪水東向西流之意;又因位於徽州府之西,曾設“鋪遞所”,故改名西遞。至今尚保存古樸典雅的明清民居中124幢,大量的磚、木、石雕等藝術佳作點綴其間。目前,整理開放有凌雲閣、胡文光刺史牌坊、瑞玉庭、桃李園、東園、西園、大夫 第、敬愛堂、履福堂、青雲軒、膺福堂、篤敬堂、仰高堂、尚德堂、枕石小築、仁堂、追慕堂等民居古建築。

歷史概況

村落占地16公頃,該村東西長700米,南北寬300米,居民三百余戶,人口一千多。徽派建築錯落有致,磚、木、石雕點綴其間,目前已開發的有凌雲閣、刺史牌樓、瑞玉庭、桃李園、東園、西園、大夫第、敬愛堂、履福堂、青雲軒、膺福堂、應天齊藝術館等20余處景點。1986年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評為省級文明景區示範窗口,1999年申報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西遞以悠久文明的歷史,獨具一格的民居特點,拱秀壯麗的山水風光,敦厚樸實的鄉土民情,迎接著大批中外游客,並成為大中專院校學生實習、寫生基地。中外學者專家紛紛慕名而來留下一篇篇華文和贊美詩:“我們終於找到了中國古代和現代歷史的銜接點”,“西遞是古民居建築的藝術寶庫
歷史悠久、古樸典雅、風光秀麗的西遞村,1986年被定為安徽省重點文手保護單位。黨和國家領導人喬石、李瑞環、朱镕基等先後來西遞視察,中外游客更是絡繹不絕,留下了一篇篇華文,一首首贊詩:“我們終於找到了中國古代和現代歷史的銜接點,”“西遞是古民居建築的藝術寶庫。”
該村東西長700米,南北寬300米,居民300余戶,人口1000多。這裡保留有數百幢明清古民居,建築和路面都用大理石鋪砌,兩條清泉穿村而過,99條高牆深巷使游客如置身迷宮。
村頭有一座明萬歷六年(公元1578年)建的三間四柱五樓的青石牌坊,崢嶸巍峨,結構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顯赫的像征。村中康熙年間建造的“履福堂”,陳設典雅,充滿書香氣息,廳堂題為“書詩經世文章,孝悌傳為報本”、“讀書好營商好效好便好,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的對聯,顯示了儒學向建築的滲透。村中另一古宅為“大夫第”,建於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原用於觀景,樓額懸有“桃花源裡人家”六個大字。有趣的是,近人多將此樓當作古裝戲中小姐擇婿“拋繡球”所在,現已成為西遞村舉辦此項民俗活動的場所。“大夫第”門額下還有“作退一步想”的題字,語意雙關,耐人尋味。此外,村中各家各戶的富麗宅院、精巧的花園、黑色大理石制作的門框、漏窗,石雕的奇花異卉、飛禽走獸,磚雕的樓台亭閣、人物戲文,及精美的木雕,絢麗的彩繪、壁畫,都體現了中國古代藝術之精華。
2000年,西遞村被聯合國教課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名錄。
西遞村四面環山,兩條溪流從村北、村東經過村落在村南會源橋彙聚。村落以一條縱向的街道和兩條沿溪的道路為主要骨架,構成東向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統。所有街巷均以黟縣青石鋪地,古建築為木結構、磚牆維護,木雕、石雕、磚雕豐富多彩,巷道、溪流、建築布局相宜。村落空間變化韻味有致,建築色調樸素淡雅,體現了皖南古村落人居環境營造方面的傑出才能和成就,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西遞村是一處以宗族血緣關系為紐帶,胡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該村源於公元11世紀,發展鼎盛於14-19世紀。20世紀初,隨著我國封建宗法制度的解體,西遞村的發展也日趨緩慢。由於歷史上較少受到戰亂的侵襲,也未受到經濟發展的衝擊,村落原始形態保存完好,始終保持著歷史發展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現保存的 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均已列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西遞村被國家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單位,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申報,並通過了專家評估考察。2000年11月30日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景點簡介

該村建房多用黑色大理石,兩條清泉穿村而過,99條高牆深巷,各具特色的古民居,使游客如置身迷宮。村頭有座明萬歷六年(公元1578)建的三間四柱五樓的青石牌坊,崢嶸巍峨,結構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顯赫的像征。村中有座康熙年間建造的“履福堂”,陳設典雅,充滿書香氣息,廳堂題為“書詩經世文章,孝悌傳為報本”、“讀書好營商好效好便好,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的對聯,顯示了儒學向建築的滲透。村中另一古宅為“大夫第”,建於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大夫第”為臨街亭閣式建築,原用於觀景,樓額懸有“桃花源裡人家。”六個大字”有趣的是,近人多將此樓當作古裝戲中小姐擇婿“熱拋繡球”所在,現已成為西遞村舉辦此項民俗活動的場所。“大夫第”門額下還有“作退一步想”的題字,語意雙關,耐人尋味。此外,村中各家各戶的富麗宅院、精巧的花園、黑色大理石制作的門框、漏窗,石雕的奇花異卉、飛禽走獸,磚雕的樓台亭閣、人物戲文,及精美的木雕,絢麗的彩繪、壁畫,都體現了中國古代藝術之精華。
西遞是黃山市最具代表性的古民居旅游景點,坐落於黃山南麓,距屯溪54公裡,距黃山風景區僅40公裡,距黟縣縣城8公裡。該村東西長700米,南北寬300米,居民三百余戶,人口一千多。因村邊有水西流,又因古有遞送郵件的驛站,故而得名“西遞”,素有“桃花源裡人家”之稱。
據史料記載,西遞始祖為唐昭宗李曄之子,因遭變亂,逃匿民間,改為胡姓,繁衍生息,形成聚居村落。故自古文風昌盛,到明清年間,一部分讀書人棄儒從賈,他們經商成功,大興土木,建房、修祠、鋪路、架橋,將故裡建設得非常舒適、氣派、堂皇。歷經數百年社會的動蕩,風雨的侵襲,雖半數以上的古民居、祠堂、書院、牌坊已毀,但仍保留下數百幢古民居,從整體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

西遞景觀

西遞村中至今尚保存完好明清民居近二百幢。徽派建築錯落有致,磚、木、石雕點綴其間,目前已開發的有凌雲閣、刺史牌樓、瑞玉庭、桃李園、東園、西園、大夫第、敬愛堂、履福堂、青雲軒、膺福堂、應天齊藝術館等 20余處景點。該村建房多用黑色大理石,兩條清泉穿村而過,99條高牆深巷,各具特色的古民居,使游客如置身迷宮。村頭有座明萬歷六年(公元1578)建的三間四柱五樓的青石牌坊,崢嶸巍峨,結構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顯赫的像征。村中有座康熙年間建造的“履福堂”,陳設典雅,充滿書香氣息,廳堂題為“書詩經世文章,孝悌傳為報本”、“讀書好營商好效好便好,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的對聯,顯示了儒學向建築的滲透。村中另一古宅為“大夫第”,建於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大夫第”為臨街亭閣式建築,原用於觀景,樓額懸有“桃花源裡人家。”六個大字”有趣的是,近人多將此樓當作古裝戲中小姐擇婿“熱拋繡球”所在,現已成為西遞村舉辦此項民俗活動的場所。“大夫第”門額下還有“作退一步想”的題字,語意雙關,耐人尋味。此外,村中各家各戶的富麗宅院、精巧的花園、黑色大理石制作的門框、漏窗,石雕的奇花異卉、飛禽走獸,磚雕的樓台亭閣、人物戲文,及精美的木雕,絢麗的彩繪、壁畫,都體現了中國古代藝術之精華。且“布局之工,結構之巧,裝飾之美,營造之精,文化內涵之深”,為國內古民居建築群所罕見,堪為徽派古民居建築藝術之典範。
西遞村已開放的保存較好的古民居有十二三個,參觀人員在村旅游公司,購買參觀券後,由導游引導依次參觀,已開放民居中的村民照常過著自己的生活,只是在有人參觀時輔助做些講解並推銷其旅游商品。
從開放的民居看,房屋的主人對這種管理形式都非常滿意,屋內收拾得非常干淨,屋內家具、用具擺設和字畫的布置,都保留著明清特色,古樸典雅,許多家具都是明清時保留下來的,很多民居中還擺設著紅木家具。
在許多未列入參觀範圍的明清民居中,如果你向房主打聲招呼,房主也會歡迎進去參觀的。村中有些住戶也開展各種旅游服務項目,如餐飲、木雕、盆景展覽等,
西遞村原有牌坊十多個,現只有一座保存完好的胡文光石雕牌坊,據說它的保留是因為一位軍屬老大媽的保護,“文革”時,當有人要這座牌坊同其它牌坊一起砸掉時,是她出面保護,又因為她的兒子在部隊當團長,才沒有人敢動手。

西遞走馬樓

西遞村呈船形,村中鱗次櫛比的古民居建築群,就像一間間船艙,組成大船的船體;昔日村頭高大的喬木和13座牌樓,好比船上的桅杆和風帆;村周圍連綿起伏的山巒,宛如大海的波濤;村前的月湖和上百畝良田簇擁著村子,恰似一艘遠航的巨輪停泊在寧靜的港灣裡。
當來到西遞村口,一座興建於明萬歷六年(1578)的“胡文光牌坊”,俗稱“西遞牌樓”,高高聳峙在眼前。當時的西遞人胡文光(1521-1593)登嘉靖乙卯科進士,先為江西萬載縣知縣,後為膠州刺史,遷荊王府長史,授四品朝列大夫。因其政績顯著,皇帝遂願准敕建這座石坊。
歷史上,西遞村頭曾建有13座牌坊,大都為旌表孝子和貞節的。現僅存的胡文光牌坊是最雄偉最精致的,堪稱明代徽派石坊的代表作。
位於胡文光牌坊西側的“走馬樓”,又稱“凌雲閣”,始建於清代道光年間,相傳當年西遞首富胡貫三家族為迎接歙縣的親家、當朝宰相曹振鏞的到來而突擊營造的。現今的走馬樓是依據當年的布局重新修復的,並與相鄰的七哲祠遺跡共成一個景點。走馬樓分上下兩層,粉牆墨瓦,飛檐翹角。現走馬樓內表演黃梅戲、拋彩球、茶道等節目。樓下有單孔石拱橋,名為梧賡古橋。西溪流水潺繞走馬樓,穿橋而過,在這裡可領略到“西遞八景”之一的“梧橋夜月”美景。

桃李園和西園

沿著青石板路走進村中大路街,首先看到的民居景點為“曠古齋”。“曠古齋”堂名系今人給取的,寓廣博古徽文化之意,由當代著名書法家劉炳森手書。
出瑞玉庭前行數步,便是“桃李園”。桃李園亦建於清鹹豐年間,由正屋和庭院組成,系西遞徽商胡元熙的舊居兼私熟蒙館。正屋為三間三進二樓結構,前兩進為兩小套背向三間屋。二進樓上設有獨特的“樓上井”,使整幢房屋光線充足,空氣暢通。而且,樓上木雕扶欄板權作小姐相親孔洞,供小姐偷偷觀看來往家中的男青年,能否挑選到如意郎君。二三進之間用粉牆相隔,中間有門相通,門上有隸書“桃花源裡人家”石刻橫額。在通往街面的小門上,石刻有小篆“桃李園”三字門額,寓意“桃李滿天下”。
出桃李園,就步入西園,與西園相鄰,與東園通連的“三畏堂”,呈五間二樓結構,大廳高懸匾額“三畏”二字及跋,勸畏天命、畏聖旨、畏大人”之意。堂前軒敞,天井寬大。

天井和繡樓

西遞古民居內大都設有“天井”,這是徽派建築的一大特色。天井的設置,一般三間屋在廳前,四合屋在廳中,起到采光、通氣諸功用。因過去徽商巨賈為了藏富防盜之需,其住宅大都建有高大封閉的屋牆,很少向外開窗。設置天井,把大自然融入屋中,使“天人合一”,足不出戶,也可見天日。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商人以積聚為本,總怕財源外流,造就天井,可“四水歸堂”,即四方之財如房頂上的雨水,彙集於天井內,不致於外流他家,俗稱“肥水不外流”。
繡樓是大夫第主人利用正屋旁側隙地,建起的一座臨街閣樓,俗稱“小姐繡樓”。飛檐翹角的繡樓,建築別致,玲瓏典雅。樓額木刻分別為清進士祝世祿手書“山市”和清代本邑書法家汪恩道隸書“桃花源裡人家”,其中“源”字書寫時,有意移一點於“廠”頭上,益顯整體美;尤其是“人”字,活脫脫像一位傾軀伸臂迎接小姐彩球的後生。樓下的小門戶比正屋牆體縮進一大步,與主人自書石刻門額“作退一步想”相映照,耐人尋味,果真是“進也風流,退也瀟灑”。

門票價格

80元

交通指南

西遞距宏村約19公裡,與宏村同時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可乘坐公交車到黟縣(2元),再轉一倘公交(2元)到西遞,或包車去(約40元)。


精選文章: 景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