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垕鎮位於河南省中部,禹州市西南30公裡的箕山山脈東南端邊緣地帶。被譽為中國鈞瓷之都。神垕鎮東接禹州市鴻暢鎮,南臨郟縣,西與禹州市磨街鄉交界,北與禹州市文殊鄉相連。神垕鎮地處伏牛山淺山區,鎮區內東有角子山、鳳翅山,西有牛頭山、鳳陽山,南有大劉山,北有雲蓋山,東西走向橫亙在中部的乾明山把全鎮分成兩個狹窄的盆地。
神垕鎮歷史悠久。早在夏、商時期這裡就有人類居住,從事農耕和冶陶。自唐代出現鈞瓷以來,神垕逐步發展成為中國北方陶瓷中心之一。宋時稱神垕店,明代開始稱神垕鎮,屬鴻暢都,清時屬文風裡。明清時期流行一首民謠:“進入神垕山,七裡長街觀,七十二座窯,煙火遮住天,客商遍地走,日進鬥金錢”,由此可見當時之繁華。
神垕因鈞瓷而繁榮馳名。早在唐代神垕就是已燒制出多彩的花瓷和鈞瓷,到了北宋徽宗年間,鈞瓷生產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被定為“宮廷御用珍品”,官府在陽翟(今禹州市)鈞台附近設置官窯,為宮廷燒造貢瓷,實現了鈞瓷生產由民窯向官窯的轉變,位居中國五大名瓷之首。隨後,鈞窯的發展進入鼎盛時期,神垕鎮形成了龐大的窯系,成為鈞陶瓷生產最集中的地區。金元明清時期,神垕鎮日用陶瓷生產漸成規模,成為全國日用瓷主要產區之一,到現在已有四千年建鎮史。
目前,神垕古鎮區保留有較為完整的明清古街,俗稱“七裡長街”。唐宋以來,隨著陶瓷業的興盛,許多富商大賈在此置田、建宅、經商,逐步形成神垕老街由東西南北四座古寨構成;從東到西有東大街、西大街、白衣堂街、紅石橋街、關爺廟街等街道,道路兩側店鋪林立,古民居依勢而建。保存比較完整的有伯靈翁廟、鄧禹樓、溫家大院、白家大院、王家大院、霍家大院、苗家大院、苗家祠堂等,炮樓、古民居、廟宇鱗次櫛比。其中的古民居多為明清時期建造,是以精美的石雕、木雕和瓷藝,古樸典雅,端莊大方。一進三、一進四的庭院形成經營、生活、制作一體化的地方特色古宅院。除此之外,一些自然景點的相映襯,把神垕繪成了一幅集歷史、自然、人文特色於一體的旅游畫卷。神垕鎮現擁有的“鈞瓷一條街”“古玩一條街”“手工作坊一條街”不僅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傳統鈞瓷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陶瓷殿堂的神奇,而且游客在此還能體會民俗、民風的淳樸和接觸悠久的民間工藝。
神垕鎮的主要特色是鈞瓷文化及千年古鎮。鈞瓷作為宋代五大名瓷之一,起源於神垕,其遺址的發掘被評為2001中國十大考古發現。而早在1979年,神垕就被河南省確定為十八條旅游線路之一,近年又被許昌市確定為三大旅游品牌之一,按照省委、省政府《關於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意見》和《許昌市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十一五”規劃》要求,結合神垕實際,禹州市提出了“以鈞瓷文化為品牌,以神垕古鎮為載體,以鈞瓷產業為集群,以旅游開發為帶動,努力把神垕打造成為獨具中原文化特色的文化產業基地和知名的旅游景區”,全面展現“千年古鎮,鈞瓷文化”的風采。
近年來,神垕鎮以鈞瓷為依托,大力發展陶瓷產業,建了三個各具特色的工業園區和五個專業市場,促進了全鎮經濟發展和社會文明進步,先後榮獲“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鈞瓷之都”、“全國文明村鎮”、“全國小城鎮建設示範鎮”、“全國小城鎮建設重點鎮”、“河南省特色產業鎮”等榮譽稱號。

神垕鎮內最具代表性的幾大看點:
鈞瓷——中國是瓷器的故鄉,中國的發展史也是一部陶瓷史,所以英文單詞中“瓷”和“中國”是同一個單詞“China”,產於河南禹州的鈞瓷,以其獨特的窯變藝術被譽為“中華之魂,國之瑰寶”,它位於鈞、汝、官、哥、定五大名窯之首,始於唐,盛於宋,北宋徽宗時期,在禹州設置官窯,燒制宮廷御用瓷,每年選36件入宮,其余的全部打碎深埋,由於官窯設置在夏啟建都的古鈞台附近,所以窯名為“鈞窯”,瓷名為“鈞瓷”,鈞瓷享有“黃金有價鈞無價”、“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件”、“雅堂無鈞不可自誇富”的盛譽。
鈞瓷藝術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獨樹一幟的藝術特征,它造型端莊典雅,胎骨堅實,雕工嚴整,線條明快,是一種理想的陳列品,一件鈞瓷從采料、粉碎、注漿、旋坯等七十多道工序,器物上呈現的窯變色澤,不僅受原料、燃料、釉料等內在條件的影響,還受季節、風向、氣候等外界自然條件的影響,燒制難度之大,“有十窯九不成之說”。
鈞瓷最為神奇的就是它的窯變藝術,其它瓷器上的釉色及花紋、圖案全是人工著色描繪的,而鈞瓷釉色則靠自然窯變而來,所以有“入窯一色,出窯萬彩”,“鈞瓷無對,窯變無雙”之說,它的色彩非常豐富,素有“紅為貴,紫為最,天青月白勝翡翠”的說法,從不同的角度觀賞鈞瓷,會產生不同的意境和圖案,妙趣橫生,趣味無窮。
鈞瓷的開片非常奇特,“看似錘擊,觸之無痕”,用肉眼看到的裂痕像是用錘子擊碎似的,但是用手摸卻非常的光滑,而且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還可以聽到“哢啪哢啪”的開片聲,清脆悅耳,有長達80年的開片期,它的紋路有冰裂紋、菟絲紋、蚯蚓走泥紋、魚子紋等自然天成,鬼斧神工。
正因為上述這些特性,鈞瓷又被譽為是“天下神品”。 鈞瓷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研究價值,禹州市鈞瓷研究所收藏的“寒鴉歸林”“浪花”“世外桃源”等作品,意境深邃,獨一無二,新中國成立以後,鈞瓷的藝術成就、工藝特色、成品率、成色率大大提高,鈞瓷因此也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多次作為國禮相送:1959年人民大會堂落成,展廳選用了神垕雙龍大花瓶、八角百花盆等5件鈞瓷;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一對高1997毫米,底座為寶石蘭的鈞瓷花瓶“豫像送寶”,又叫“回歸瓶”送給了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1998年,鈞瓷發行郵票,使鈞瓷走出華夏,走向世界;2003年起,祥瑞瓶、華夏瓶、乾坤瓶這三樣鈞瓷連續三年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被國家領導人指定為唯一的國禮贈送給各國的政要;2006年、2007年,鈞瓷“豐尊”作為國禮在中國——東盟博覽會上,贈送給了各國的領導人;2008年,鈞瓷作品“四海升平”被聯合國總部永久收藏。
而孔家鈞窯、榮昌鈞窯、神州鈞窯、金堂鈞窯等就是神垕目前最具代表的鈞瓷生產廠家。
神垕古廟宇----伯靈翁廟。古廟宇多是神垕的一大特點。其中最有名的當屬伯靈翁廟,該廟也稱窯神廟、火神廟,是鈞瓷文化的像征性建築,也是神垕“中國鈞瓷之都”、“火藝之都”的重要標志,現已被列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伯靈翁廟位於鎮區老街中心,它始建於宋代,重建於明朝弘治八年(即1496年),清朝光緒十三年(1887年)和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兩次重修。
伯靈翁廟為庭院式的群組布局,其主要建築物有窯神廟、花戲樓、道房、東西日月門。庭院深深,古色古香,充滿神秘色彩。正門為花戲樓,門前一對石獅威風凜凜,氣宇軒昂;青磚飾牆,玻璃金瓦,風鈴叮當。門旁兩邊石柱上鐫刻著一幅對聯:“靈丹寶箓傳千古,坤德離功利萬商”,包含著陰陽八卦、天地造化、工商經濟等諸多內容。樓脊中心立一麒麟,背馭鈞瓷寶瓶,形像生動,透出祥瑞之氣。
伯靈翁廟窯神殿內供奉著三尊神像:第一位是窯神孫伯靈,相傳是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孫臏。第二位是司土之神。第三位是司火之神,即傳說中的“金火聖母”。每一位神像背後都有著一段優美動人的傳說故事。
神垕古戲樓——花戲樓。花戲樓是伯靈翁廟的山門,和伯靈翁廟是一整體建築。面對伯靈翁廟大殿的一面,是演出用的戲樓,面對大街的一面,是伯靈翁廟的山門,把戲台和山門結合起來而形成過路式戲台。戲樓的結構屬於九脊歇山頂,挑角單檐式建築。屋頂由三色琉璃瓦覆蓋,組成古樸大方的菱形圖案。屋檐下邊有22根攢鬥拱和4個轉角鋪就。面闊四柱三間,主間寬3.80米,東西次間寬2.05米,進深均為6.50米。面向大街的山門,門額上建有單檐三坡、挑角廈式門樓一座,它依附於戲樓屋檐之下,小巧別致,風格獨特。花戲樓內雕梁畫棟,粉壁彩屏,各種青石雕刻玲瓏剔透,精巧雅致。整個花戲樓,全是木榫連接,沒用一個釘子。關於這一點,還有一個神奇的傳說故事。此外,花戲樓還有一個奇特之處,說花戲樓前的戲樓場面積雖然不大,卻是一個“活地”,看戲的人再多,從來沒有擁擠過。人們說這是與祖師爺顯靈有關,這個傳說恰恰說明了花戲樓建造奇巧,如有神助。
神垕古寨——望嵩寨 天保寨。神垕有許多古寨,其鎮區就是由東、西、南、北四座古寨組成。每座寨都修有高大厚實的寨牆,有的高達3丈有余,厚2尺多,固如城牆。寨四周和寨牆上建有炮樓,主要用作軍事防御和抵抗匪患,防範洪災。每個寨子都有文雅的名字,如東寨為“望嵩”、西寨為“天保”,寨名用青石丹書鑲嵌在古寨門之上。東寨建於清光緒20年,牆體為青磚結構,牆基高2米左右,均為巨石砌成,牆高10米左右,厚80釐米見方,繞東寨一周,長約6000米。寨門洞高約4米,上部由拱型青磚砌成,門洞長約8米,寨門上方有炮樓,炮樓上有三個炮孔,供瞭望和射擊使用。此寨為何叫“望嵩”,據說站在古寨寨門上,可以看到嵩山,因此稱為“望嵩門”。這些古寨內都有不少傳統建築,如東寨內有伯靈翁廟、關帝廟、白衣堂、貞節牌坊等,還有沿街店鋪及富有時代和地方特色的民宅。在行政管理上,每寨都設有保甲組織和武裝民團,以維持地方秩序和防範兵亂、匪患。在教育上,每個寨子都設有學校。因此,無論從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建築各方面看,每個寨子都像一座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