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遺產——武當山古建築群

地理雜談

導讀主峰天柱峰建築群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武當山古建築中的宮闕廟宇集中體現了中國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築的建築學和藝術成就。古建築群坐落在溝壑縱橫、風景如畫的湖北省武當山麓,在明代期間逐漸形成規模,其中的道教建築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紀,這些建築代表了近千年的中國藝術和建築的最高水平。 復真觀(太子坡),相傳真武修道時在此居祝 中文名稱� ...

主峰天柱峰建築群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武當山古建築中的宮闕廟宇集中體現了中國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築的建築學和藝術成就。古建築群坐落在溝壑縱橫、風景如畫的湖北省武當山麓,在明代期間逐漸形成規模,其中的道教建築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紀,這些建築代表了近千年的中國藝術和建築的最高水平。

復真觀(太子坡),相傳真武修道時在此居祝

中文名稱:武當山古建築群
英文名稱: Ancient Building Complex in the Wudang Mountains
編號: 200-013

武當山古建築群於1994年12月15日根據世界文化遺產遴選標准C(I)(II)(VI)入訊世界遺產名錄》。

雲霧繚繞的武當山主峰天柱峰

武當山又名太和山、玄岳山,位於中國中部湖北省丹江口市的西南部,是我國著名的道教聖地。相傳道教信奉的“真武大帝”即在此修仙得道飛升。武當意為“非真武不足當之”。武當山有眾多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自然景觀主要包括三潭、九泉、九井、九台、十池、十石、十一洞、二十四洞、三十六崖和七十二峰等,風光旖旎,氣勢宏偉。

唐、宋、元、明、清各代在武當山均有構築。武當山古建築群始建於唐代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唐太宗李世民在此敕建五龍祠。到宋代,以崇祀真武帝君為根本理義,直接為皇室服務的武當道教基本形成。但到元朝末年,武當山上的古建築大部分已毀於兵亂。明代是武當山發展的鼎盛時期,成祖朱棣封武當山為 “大岳”,世宗朱厚熜更封之為“治世玄岳”,地位在“五岳”諸山之上。這一時期在武當山興建了大批建築。據史載,明成祖朱棣崇奉道教,在北京紫禁城、太廟、社稷壇、天壇等基本完工後,於永樂十年(1412年)即命人率30萬眾進駐武當山,大興土木,以十三年之功,從筠縣(今丹江口市)城內的淨樂宮到天柱峰金頂之綿延70公裡的路旁,建成包括九觀、九宮、十二亭、三十六庵堂、三十九橋梁、七十二岩廟的關聯完整而雄偉壯觀的建築群,計殿堂廟宇2萬多間、400多處,總占地面積160萬平方米。到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治世玄岳”牌坊建成,武當山建築群基本成形。

龜蛇合體是真武大帝的像征,考其淵源,與早期人類動物崇拜和星辰崇拜有關。

經過數百年的歷史滄桑,許多宮觀已成瓦礫,現存的武當山古建築群主要包括太和宮、南岩宮、紫霄宮、遇真宮四座宮殿,玉虛宮、五龍宮兩座宮殿遺址,以及各類庵堂祠廟等共200余處。建築面積達5萬平方米,占地總面積達100余萬平方米,規模依然龐大。被列入的主要文化遺產包括:太和宮、紫霄宮、南岩宮、復真觀、“治世玄岳”牌坊等。此外,武當山各宮觀中還保存有各類造像1486尊,碑刻、摩岩題刻409通,法器、供器682件,還有大量圖書經籍等,也是十分珍貴的文化遺存。

武當山大門玄岳門是一座高20米,寬13米的三間四柱五樓式牌坊,雕工精美,上有"治世玄岳"四字。從玄岳門到金頂的神道都用青石板鋪成。

在這裡還衍生出武當道教、武當道樂和武當武術等文化範疇的精髓,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增添了新內容。

真實性和完整性

武當山古建築群歷經滄桑,現存的4座道教宮殿、2座宮殿遺址、2座道觀及大量神詞、岩廟,在布局、規制、風格、材料和工藝等方面都保存了原狀。

九曲黃河牆。由於構造奇特,貼近牆壁說話時聲音可傳遞至遠處,與北京天壇有異曲同工之妙。

遺產價值

武當山現存建築其規模之大,規劃之高,構造之嚴謹,裝飾之精美,神像、供器之多,在中國現存道教建築中是絕無僅有的。

武當山古建築群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建築裝飾藝術的精華,在建築藝術、建築美學上達到了極為完美的境界。武當山古建築群總體規劃嚴密,主次分明,大小有序,布局合理。建築位置選擇,注重環境,講究山形水脈布局疏密有致。建築類型多樣,用材廣泛,或宏偉壯觀,或小巧精致,或深藏山坳,或瀕臨險崖,達到了建築與自然的高度和諧,具有濃郁的建築韻律和天才的創造力,各項設計、構造、裝飾、陳設都達到了較高的技術與藝術成就。

武當山建築群的興建,是明代皇帝朱棣在擴展外交的同時,對內大力推崇道教,灌輸“皇權神授”思想,以鞏固其內部統治,具有重大的歷史和思想信仰等意義。

武當山金殿及殿內神像、供桌等全為銅鑄餾金,鑄件體量巨大,采用失蠟法(蠟模)翻鑄,代表了中國明代初年(15世紀)科學技術和鑄造工業的重大發展。

紫霄宮是山上保存最為完整的宮觀之一。此為正殿紫霄殿。


精選文章: 地理雜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