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泰山

地理雜談

導讀泰頂南面的道觀碧霞祠建於宋朝。這組高山建築以銅鐵等金屬鑄件和土木磚石構成,國內罕見。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莊嚴神聖的泰山,兩千年來一直是帝王朝拜的對像,其山中的人文傑作與自然景觀完美和諧地融合在一起。泰山一直是中國藝術家和學者的精神源泉,是古代中國文明和信仰的像征。 "五岳獨尊"石刻 中文名稱: 泰山 英文名稱: Mount Taishan 編號: 200-002 泰山於19 ...

泰頂南面的道觀碧霞祠建於宋朝。這組高山建築以銅鐵等金屬鑄件和土木磚石構成,國內罕見。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莊嚴神聖的泰山,兩千年來一直是帝王朝拜的對像,其山中的人文傑作與自然景觀完美和諧地融合在一起。泰山一直是中國藝術家和學者的精神源泉,是古代中國文明和信仰的像征。

"五岳獨尊"石刻

中文名稱: 泰山
英文名稱: Mount Taishan
編號: 200-002

泰山於1987年根據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遴選標准C(I)(II)(III)(IV)(V)(VI)、N(III)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岱頂朝暉

泰山位於山東省中部,前臨孔子故裡曲阜,背依山東省府濟南,主峰海拔1545米。泰山風景名勝以泰山主峰為中心,呈放射狀分布,由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合而成。泰山山體高大,形像雄偉。尤其是南坡,山勢陡峻,主峰突兀,山巒疊起,氣勢非凡,蘊藏著奇、險、秀、幽、奧、曠等自然景觀特點。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古代歷朝歷代不斷在泰山封禪和祭祀。泰山與中國的其它四座名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北岳恆山、中岳嵩山合稱“五岳”,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譽。泰山以其壯麗的山體景觀、優美的自然風光以及渾厚的歷史文化積澱流傳於世,久負盛名。

泰山的地質形成,歷經了自太古代至新生代各個地質時代的演變過程。泰山運動形成了巨大的山系,燕山運動奠定了泰山的基礎,喜馬拉雅山運動造就了泰山的雄偉和今日泰山的總體輪廓。泰山有豐富的地殼運動遺跡,具有世界意義的地質科學研究價值。泰山地區的寒武紀片麻岩群是華北台地的基底,地層剖面出露齊全,化石豐富,保存完好。泰山雜岩有20億年的歷史,是世界最古老的岩石之一,對研究中國東部太古代地層的劃分、對比,以及太古代歷史的恢復,均具重要意義。泰山西北麓張夏、崮山、炒米店一帶的灰岩和砂頁岩發育典型,已確定為我國寒武系中、上統的標准剖面,是古生物許多種屬的命名地或模式標本原產地。

雲浪

泰山風景區內,有山峰156座,崖嶺138座,名洞72處,奇石72塊,溪谷130條, 瀑潭64處,名泉72眼,古樹名木萬余株,寺廟58座,古遺址128處,碑碣1239塊,摩崖刻石1277處。主要分布在岱陽、岱頂、岱陰及靈岩。其中主要景點有:玉皇頂、天燭峰、桃花峪、十八盤、岱廟、碧霞祠、扇子崖、日觀峰、普照寺、南天門、後石塢、黑龍潭等。

玉皇頂是泰山主峰之巔,因峰頂有玉皇廟而得名。玉皇廟始建年代無考,明成化年間重修。主要建築有玉皇殿、迎旭亭、望河亭、東西配殿等,殿內祀玉皇大帝銅像。殿前有“極頂石”,標志著泰山的最高點。

岱廟角樓

日觀峰位於玉皇頂東南,古稱介丘岩,因可觀日出而名。相傳在峰巔西可望秦,南可望越,故又稱秦觀峰、越觀峰。峰西側為唐宋封禪故址。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曾在此設壇祭天。峰北有巨石橫出,名拱北石,又名探海石。石長6.5米,北西8度,與地面夾角為30度。上有“絕妙”、“船石岩”、“醉石”及明人題刻。登臨其上可盡賞旭日東升的壯麗場面,亦可晴覽山色、陰觀雲海。

“泰山最險處,首推十八盤”,從松山谷底至岱頂南天門的一段盤路,叫摩天雲梯,俗稱十八盤,全程1公裡多,石階1594級,垂直高度400米。磴道全用泰山片麻岩修砌。 泰山有3個“十八”之說。自開山至龍門為“慢十八”,再至升仙坊為“不緊不慢又十八”,又至南天門為“緊十八”,共計1630余階。“緊十八”西崖有巨石懸空,側影佛頭側枕,高鼻禿頂,慈顏微笑,名迎客佛。十八盤岩層陡立,傾角70至80度,在不足1公裡的距離內升高400米。十八盤是泰山登山盤路中最險要的一段,為泰山的主要標志之一。此處兩山崖壁如削,陡峭的盤路鑲嵌其中,遠遠望去,恰似天門雲梯。

遠眺十八盤

南天門位於泰山十八盤的盡頭,海拔1460米,古稱“天門關”。它建在飛龍岩與翔鳳嶺之間的低坳處,雙峰夾峙,仿佛天門自開。元中統五年(1264年)布山道士張志純創建。門為閣樓式建築,石砌拱形門洞,額題“南天門”。紅牆點綴,黃色琉璃瓦蓋頂,氣勢雄偉。門側有楹聯曰“門辟九霄仰步三天勝跡;階崇萬級俯臨千嶂奇觀”。

黑龍潭在泰山西溪百丈崖上,有瀑布飛流直下,聲若雷鳴,狀如掛著的千尺銀練。瀑布常年傾瀉,衝擊崖下成潭,傳說潭與東海龍宮相通,有龍自由來去,故名“黑龍潭”。龍潭飛瀑”是泰山西溪名勝之一。

泰山日出是岱頂奇觀之一,也是泰山的重要標志。日暮或傍晚時會呈現出一個內藍外紅的彩色光環,好像佛像頭上方五彩斑斕的光環,所以被稱為“佛光”或“寶光”,成為一道獨特的天像景觀。

泰山雲海玉盤,多出現在夏秋兩季。夏季多雲雨,雲海時隱時現。秋季天氣轉冷,北方冷空氣沿偏北方向東移,被吹送到泰山周圍,遇冷後就凝結為大面積低雲層。若雲頂高度低於1500米時,站在岱頂便看到浩瀚的雲海。當雲海與山風同時出現時,還會形成漫過山峰的“爬山雲”和順坡奔流直瀉的“雲瀑布”等奇觀。

泰山有豐富的生物資源,植被覆蓋率達80%,沿海拔的垂直分布,依次有落葉林、闊葉針葉混交林、針葉林、高山灌木草叢。現有種子植物144科,989種,其中木本植物72科433種,草本植物72科556種,藥用植物111科462種。泰山的古樹名木,源於自然,歷史悠久,現有34個樹種,計萬余株。

泰山鳥類資源豐富,共有148種或亞種,隸屬35科,屬國家保護的鳥類有13種。每年不僅有大量留鳥生活於此,而且還有大量候鳥來此繁殖和越冬。《中日候鳥保護協定》規定保護的227種鳥類中,泰山占有56種。泰泰山有昆蟲800多種,包括端尖食植瓢蟲等一些國內稀有種。此外,還有泰山特有的珍稀魚類—赤鱗魚。

泰山作為舉世名山,很早以前就被我們的祖先開發,自古即受到人們的敬畏,古代帝王多把泰山看做是上天的力量,政權的像征,越發地神聖化。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歲,多來泰山舉行封禪大典,祭告天地。先秦時期有72代君主到泰山封禪;自秦漢至明清,歷代皇帝到泰山封禪27次。載入史冊的有秦始皇、秦二世、漢武帝、漢光武帝、隋文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清聖祖、清高宗等,其中漢武帝七次東巡登封。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封禪泰山的皇帝是宋真宗。元明以後改為祭祀。清乾隆十一次朝拜泰山,六次登岱頂。歷代帝王借助泰山的神威鞏固其統治,而泰山又因封禪告祭被抬到與天相齊的神聖高度。一座自然山岳,受到文明大國的歷代最高統治者親臨封禪祭祀,並延續數千年之久,幾乎貫穿整個封建社會,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精神文化現像。

泰山不僅是歷史名山,也是文化名山。中國古代文化的三大系統: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儒家文化通過泰山歷代建築、書畫石刻,以及有關泰山大量的名人題詠,各種文物古跡,而充分表現出來,使泰山成為文化名山。

岱廟,舊稱“東岳廟”,俗稱“泰廟”,為道教神府,是歷代帝王舉行封禪大典和祭祀泰山神的地方,是泰山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采用帝王宮城式建築,在祠廟建築中規格最高。其中岱廟天貺殿同北京的太和殿、曲阜大成 殿並稱為中國三大宮殿。它位於泰安市城區的中軸線上。南北長405.7米,東西寬236.7米,呈長方形,總面積為9.6萬平方米,約合160余畝。廟內現有古建築和仿古建築160余間,廟前有遙參亭、岱廟坊、廟內軸線上貫穿著正陽門、配天門、仁安門、天貺殿、後寢宮、厚載門。東側輔以漢柏院、東御座、東道院;西側有唐槐院、雨花道院等。岱廟創建歷史久遠,據史料載,秦時已有了祭天告地的場所,漢時有了宮殿,其後歷代拓建重修,屢興屢廢。岱廟不僅是帝宮神府,也是文物薈萃的地方。更為珍貴的是,岱廟內還保存著176塊歷代碑碣和48塊漢畫石像石,堪稱岱廟碑林。

岱廟石坊

遺產價值

根據《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第一條第1點中對於文化遺產的說明:“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建築物、碑雕和碑畫、具有考古性質成份或結構、銘文、窟洞以及聯合體”,以及第二條第3點中對於自然遺產的說明:“從科學、保護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天然名勝或明確劃分的自然區域”,泰山作為自然和文化兩個方面的資源狀況都非常典型的區域,不僅具有優美的自然風光和自然景觀,而且還因其自古以來的被尊崇性而留下了大量的能夠反映泰山特色的各類人文景觀,因此來說符合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的定義。泰山不僅具有科學價值較高的地質構成,還具有多樣的地貌景觀,罕見的天像景觀,豐富的生物資源,而且泰山自古以來即被譽為名山,受到皇家和百姓的頂禮膜拜,各朝各代幾乎都進行過封禪行為,從而留下了深厚的歷史文化遺存,這一點跟其他大山相比是獨一無二的特色,故泰山符合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的真實性要求。

泰山作為一個整體的自然文化復合區域,涵蓋了自然、生態、地質地貌、人文、藝術、宗教等各類資源,並能夠很好地互相融合發展,而不僅僅是某一個或幾個景點本身,因此反映出了良好的整體價值性。泰山的文化價值,不僅僅體現在皇家封禪、佛教、道教等等,而且還體現在登山線路格局的變換,包括醞釀、登天、抵達仙境這樣一個登山序列,從而突出了文化內涵上的整體共有性,因此符合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的真實性要求。

綜上所述,泰山作為一個自然、文化雙重特色的以山為主體的遺產景觀,而且還通過人們的不斷認知而逐漸挖掘了其更深刻的文化內涵。故泰山具有極高的遺產性,應加大力度進行保護。


精選文章: 地理雜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