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軍略地理概述

地理雜談

導讀 亞洲東以白令海峽與美洲分界,西以烏拉山與歐洲分界,東南與澳洲分界,西南與非洲分界,位歐亞大陸之東部,太平洋之西岸,面積為4,430萬平方公裡,占全球陸地面積三分之一,為世界最大之洲,人口數亦為各洲之冠,不僅是世界各大宗教及古文化的發源地,而且也是世界航運之要域。 亞洲的地形好像一張盾,中間隆起而周圍低下。西藏高原為盾的頂部,有世界屋脊之 ...

亞洲東以白令海峽與美洲分界,西以烏拉山與歐洲分界,東南與澳洲分界,西南與非洲分界,位歐亞大陸之東部,太平洋之西岸,面積為4,430萬平方公裡,占全球陸地面積三分之一,為世界最大之洲,人口數亦為各洲之冠,不僅是世界各大宗教及古文化的發源地,而且也是世界航運之要域。

亞洲的地形好像一張盾,中間隆起而周圍低下。西藏高原為盾的頂部,有世界屋脊之稱,由此向四面八方做階梯狀的下降。在西藏高原布署戰略性的飛彈及監視系統,將對亞洲地區構成一定程度的威脅,具重要戰略價值。

亞洲地區盛產稻米、橡膠、蔗糖,並有蘊藏量極豐富的煤、錫、鐵等礦產,尤以西亞地區產量居世界之冠的石油為重要戰略資源,是世界各國爭奪之焦點。

亞洲地區除橫跨亞、歐洲的獨立國協及亞陸東南之中國大陸外,尚包括東北亞、東南亞、南亞、西亞四區。

一、東北亞軍略地理概述

(一)包括南北韓、日本、台灣。控俄羅斯及大陸進出太平洋,爭取海權優勢之通道,曾為二次大戰後,美國圍堵政策的重要鏈島防線。本區經濟實力雄厚,國民教育水平高,人文因素相似,在中共積極擴張其外交及軍事的影響力情況下,東北亞之戰略地位益形重要。南北韓及台灣海峽兩岸的對峙局勢雖有緩和跡像,但仍有制造世界動蕩之隱憂。

(二)南北韓半島位日本海與黃海之間,與西伯利亞及我國鴨綠江、圖們江為界,南隔韓國海峽及對馬海峽與日本相對,為亞洲大陸和東北亞諸國的走廊,戰略地位重要。大陸諸國占有此半島可向海洋發展,而海洋國家據此可作為侵略大陸的跳板。自公元六世紀日本在釜山附近建立任那府以來,大陸國家與海洋國家的衝突在此半島共發生了三次戰爭:一為1894年之中日甲午戰爭;二為1904年之日俄戰爭;三為1950年之韓戰。

(三)日本群島包括本州島、四國、九州島及北海道四大島及諸小島,排列狀如花彩,故有「花彩群島」之稱,位太平洋西岸,其在亞洲的地理形勢與英國在歐洲的地位相似,對亞洲諸國均掌有優良的制空權及制海權。海岸線長且多良港,海空交通發達,工商業興盛,為世界經濟強國。二次大戰前,憑其優越地理條件致力發展海權,向外擴張,以朝鮮為基地侵略中國;以台灣為基地侵略東南亞,足證其戰略地位之重要。戰後更憑借其經濟與技術實力,躋身於世界領導地位,蘇聯解體後,在未來,日本的戰略地位將更為重要。

二、東南亞軍略地理概述

(一)包括中南半島的越南、寮國、高棉、泰國、緬甸和南洋群島的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文萊等十個國家。地分亞澳及太平洋、印度洋之間,為世界海運及航空之要衝,戰略地位重要。二次大戰日美兩國在此展開激烈海戰,足證其戰略價值。

(二)南海(南中國海)有「亞洲地中海」之稱,蘊藏豐富石油礦藏,且為全球最忙碌的水道,鄰近各國積極爭奪對南海的主權,成為區域衝突之新焦點。

(三)本區戰略資源豐富,與東北亞共同形成新的世界經濟圈。

(四)越南在南海戰略價值極大,控制越南可西進中南半島諸國及南取南洋群島,進而形成對新加坡的海陸夾擊,打開通往印度洋之咽喉。二次大戰日軍即以越南為進攻東南亞的跳板。戰後俄國亦積極建設金蘭灣,以作為其爭霸遠東的海軍基地。直到1989年後逐步從金蘭灣撤出其海空軍。

(五)泰國在中南半島的戰略地位上比重甚大,為由陸路南侵之橋梁,自曼谷有鐵路北通清邁,南達新加坡,二次大戰為日軍南侵之要道。

(六)馬來半島控制太平洋與印度洋門戶之馬六甲海峽,也是中南半島至新加坡、印度尼西亞之陸路要道,二次大戰時日軍由此陸路進攻南洋,軍略地位頗為重要。

(七)新加坡扼亞、歐、澳、非四洲航路要衝,地位優越,形勢險固,為今日世界控制海陸咽喉四戴維地之一(其馬六甲海峽與直布羅陀海峽、巴拿馬、蘇伊士兩大運河並列),海空運發達,為兵家必爭之地。

(八)菲律賓與台灣控制的巴士海峽為北太平洋國家進入南洋之海運要道,亦為冷戰時期美國在西南太平洋及東南亞之重要戰略基地,美軍原來在菲律賓的海空基地有六處,其中蘇比克海軍基地及克拉克空軍基地為美國在海外的兩個極重要軍事基地。由於租約期滿及菲國民族主義抬頭,加上美國在亞太地區戰略改變,於1991年及來年,陸續撤出此兩基地。

(九)印度尼西亞為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地理位置介於澳洲與亞洲大陸之間,且為遠東最重要的產油區及戰略物資——橡膠產地,故其戰略價值與經濟價值極大。

三、南亞軍略地理概述

(一)南亞以印度半島為主,北界我國西藏,東連緬甸,西接阿富汗及伊朗,高山環繞,形勢孤立,外敵侵入不易,有「次大陸」之稱。陸路較易進入南亞唯有從阿富汗或伊朗經巴基斯坦較有可能,阿富汗自帝俄以來,即為俄國南進之橋頭堡。南部海岸平直少良港,登陸不易。本區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斯裡蘭卡等六國。

(二)本區人口眾多,戰略物資豐富,且控阿拉伯海及波斯灣出口,戰略地位重要。印度的加爾各答、孟買工業發達;斯裡蘭卡的科倫坡為歐、亞、非、澳航路必經之地,且為亞、澳空運要衝,在軍事及航運上均極重要,為印度洋上之十字路口,其海空勢力,可影響整個印度洋。

(三)英巴爭奪克什米爾主權有越演越烈之勢,且英巴皆擁有核武能力,所以本地區潛伏著核子戰爭的危機。

四、西亞軍略地理概述

(一)西亞位居印度半島和地中海東岸之間,包括阿富汗、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卡達、巴林、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曼、沙特阿拉伯、也門、敘利亞、約旦、土耳其、黎巴嫩、以色列、塞浦路斯共16國,若與非洲的埃及合在一起,稱為「中東」。

(二)西亞地處亞、歐、非三洲接觸地帶,是三大洲的地緣戰略中心,也是古代中西陸上交通之要路,且為七海之地,周邊和裡海、黑海、愛琴海、地中海、紅海、阿拉伯海、波斯灣相接,控有多處重要海峽衢地,如博斯普魯斯海峽及達達內爾海峽緊扼獨立國協自黑海通往地中海之航路要道;蘇彝士運河、紅海、亞丁灣控制亞、歐通路;荷莫茲海峽控制中東地區石油外運航道等,為中東之海權地帶,國際海、空、陸路必經之地,亞歐航路要衝,為西方國家海上之生命線。

(三)西亞蘊藏石油甚豐,區內各國石油產量常占全球石油產量的三分之一,因此成為各國爭奪之地,為世界最動蕩不安的地區。

(四)中東及中亞北非共有二億以上回教徒,信仰堅定,團結力強,為未來戰爭中一重要力量。

(五)以色列及伊拉克未來將仍是西亞和平的兩大變量。

五、獨立國協軍略地理概述

(一)獨立國協的領土橫跨歐、亞大陸的北部,包括了11個成員國:俄羅斯(自歐洲至西伯利亞)、烏克蘭、白俄羅斯、摩達維亞(以上在歐洲)、哈薩克、塔吉克、吉爾吉斯、烏茲別克、土庫曼(以上在中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以上在亞洲外高加索)。

(二)北有北冰海,余均為高山、沙漠屏障,形勢封閉,外敵不易侵入,為典型的陸權國家,陸權論者認為獨立國協居於世界島之樞紐地區,據此地區即能控制全世界,此說法雖未能應驗,但其戰略地位是不容置疑的。未解體前之蘇聯,為世界兩大強權之一,其共黨勢力的擴張,曾造成世局之緊張及對峙,目前其軍事實力仍不可輕視。

(三)國內礦藏豐富,惜未能充分開發,重工業發達,尤以國防工業最著,然因長期實行共產制度,忽視民生工業,以致民生必需品嚴重匱乏,導致經濟危機,進而促使蘇聯解體,目前仍陷於經濟困窘的泥沼中。

(四)精華區仍集中於歐洲地區,廣大的西伯利亞地區酷寒不適人居,發展緩慢。全境交通運輸以鐵路及航空為主,西伯利亞鐵路有數條支線通大陸,為侵華之要道。海路東以海參威,西以黑海、波羅的海為出海口,惜均需受制於他國,發展海權困難。

(五)境內民族復雜,融合困難。

(六)各共和國政治情況不穩定,其武器的管制(尤其是核子武器),以及各共和國境內的武裝衝突,不僅威脅獨立國協成員本身的安全,也危及其它地區甚至全球性的和平。


精選文章: 地理雜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