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天文儀器-渾儀

科技

導讀 渾儀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天文觀測儀器。在古代,“渾”字含有圓球的意義。古人認為天是圓的,形狀像蛋殼,出現在天上的星星是鑲嵌在蛋殼上的彈丸,地球則是蛋黃,人們在這個蛋黃上測量日月星辰的位置。因此,把這種觀測天體位置的儀器叫做“渾儀”。 最初,渾儀的結構很簡單,只有三個圓環和一根金屬軸。最外面的那個圓環固定在正南北方向上,叫做“子午環”; ...

渾儀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天文觀測儀器。在古代,“渾”字含有圓球的意義。古人認為天是圓的,形狀像蛋殼,出現在天上的星星是鑲嵌在蛋殼上的彈丸,地球則是蛋黃,人們在這個蛋黃上測量日月星辰的位置。因此,把這種觀測天體位置的儀器叫做“渾儀”。
最初,渾儀的結構很簡單,只有三個圓環和一根金屬軸。最外面的那個圓環固定在正南北方向上,叫做“子午環”;中間固定著的圓環平行於地球赤道面,叫做“赤道環”;最裡面的圓環可以繞金屬軸旋轉,叫做“赤經環”;赤經環與金屬軸相交於兩點,一點指向北天極,另一點指向南天極。在赤經環面上裝著一根望筒,可以繞赤經環中心轉動,用望筒對准某顆星星,然後,根據赤道環和赤經環上的刻度來確定該星在天空中的位置。

後來,古人為了便於觀測太陽、行星和月球等天體,在渾儀內又添置了幾個圓環,也就是說環內再套環,使渾儀成為多種用途的天文觀測儀器。


精選文章: 科技

評論